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发行设下初步监管框架,同时《CLARITY法案》在众议院通过移交参议院,标志着数字资产监管的破冰。这一系列立法进展正重塑美国金融格局,市场焦点从政策博弈转向基础设施构建。
美银美林最新报告指出,未来1年稳定币市场将迎来温和增长,规模预计在250亿至750亿美元之间,这一增量资金可能提振短期美国国债需求。
然而,真正的颠覆将在未来2至3年内显现,稳定币对传统银行存款基础和支付系统的冲击将“清晰可见”,迫使银行业直面数字货币的竞争压力。
美国银行业已积极布局稳定币领域,各大银行管理层在财报中透露了战略动向。摩根大通推出存款代币JPMD,花旗集团通过“花旗代币服务”拓展即时支付,纽约梅隆银行为Circle等发行商提供托管服务,显示出行业正从观望转向行动。
尽管如此,银行对稳定币在美国本土支付的实际用例普遍持怀疑态度。摩根大通质疑客户在便捷现有支付系统下对稳定币的需求,花旗集团则指出法币与稳定币兑换成本高达7%,构成应用障碍。这种谨慎源于互操作性挑战,银行业更倾向联盟式解决方案以利用存量客户基础。
跨境支付成为稳定币应用的共识场景。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Brian Moynihan强调“小额”跨境支付是现实用例,五三银行视之为“绿地”市场,目标是从外包银行夺取份额。
然而,银行普遍认为稳定币对国内支付业务影响有限。美国合众银行首席执行官Gunjan Kedia表示,稳定币可能加剧资金管理竞争,但对银行卡和商户收单冲击微弱。
客户兴趣当前“平淡”,但几乎所有银行都密切关注事态,准备在需求加速时迅速响应。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强调,监管明晰是推进数字资产能力的前提,这反映了行业对立法落地的依赖。
总体而言,稳定币的崛起象征着金融数字化浪潮的不可逆转,银行业需在创新与风险间找到平衡。美银美林警告,若不主动适应,传统银行可能面临存款流失和支付体系边缘化风险。
随着监管框架初步成型,银行正从被动观望转向战略卡位,但本土支付疑虑未消,跨境领域或成首战场。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客户需求演变——一旦加速,银行已备好的解决方案如JPMD或花旗稳定币,将迅速投入实战。未来几年,稳定币或改写金融规则书,而银行的生存之战才刚刚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