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三季度传统海运旺季,中美航线运价却上演“高台跳水”。
上海航运交易所7月4日数据显示,中国至美西运价已跌至2089美元/FEU,美东航线为4124美元/FEU。相比6月6日创下的峰值——美西5606美元/FEU与美东6939美元/FEU,价格分别暴跌63%与41%。
这一剧烈转折距5月中美暂停90天“对等关税”后引爆的“一舱难求”盛况,仅仅过去一个月。
市场情绪迅速冷却。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尽管二季度集装箱运输企业景气指数升至125.25点,信心指数达121.25点,双双进入较为景气区间,但预计三季度景气指数将下滑至108.99点,进入微景气区间。其中集装箱运输企业信心指数下滑幅度最大,较二季度下降10点。
“从拥堵到冷清,变化快得令人措手不及。”深圳一位货代坦言,随着二季度积压订单完成出货,新订单洽谈明显趋缓。海外客户补货意愿减弱叠加新关税政策悬而未决,美国客户普遍暂缓下单、持续观望。
外贸工厂亦在审慎应对。广东多家企业反映,尽管仍有美国客户主动寻单,但已同步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广东声强科技董事长邓文武表示,《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后曾经历数十美国客户密集询盘的“出货潮”,但业务量仅恢复约五成。近期海运价格下调未能改变其分散风险的决心。
广东世泰服饰总经理吴维健道出普遍心态:“对美国市场持保守稳健态度,‘边走边看’,希望稳中求进。”他的公司正全力开拓新兴市场,为此调整产品设计、语言等本地化策略。例如进入拉美市场需适配西语和葡语环境。
外贸企业转身的轨迹清晰投射在航线布局上。作为华南最大枢纽港的广州港,上半年新增7条外贸航线,外贸航线总数达179条。其中面向非洲、中东、红海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航线密度持续提升。
这一转向已显现实质拉动效应。上半年广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3.8%,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6%。其主力港区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达24.6%,领跑全国沿海主要港区。
地缘政治的风浪正迫使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 当中美贸易的旧航道因政策浮冰变得颠簸,新兴市场的航线图,已成为外贸企业寻求确定性的新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