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20.09 -0.30%
|
深证成指 13070.86 -0.04%
|
恒生指数 26545.1 0.00%
|
纳斯达克 22470.73 0.94%
|
日经225指数 45045.81 -0.57%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320 文章
351320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区块链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大坝建好了 电却卖不掉:老挝的加密挖矿豪赌
2025年09月19日 09:44    
收藏  
举报

老挝正在下一盘很险的棋。这个被称作东南亚电池的内陆国家,过去几十年倾尽国力在湄公河及其支流上兴建了数十座水电站,试图通过电力出口实现经济跃迁。然而,现实却走向了反面:电力产能严重过剩,债务如山,出口通道不足,回报缓慢。如今,面对堆积如山的账单和用不完的水电,老挝政府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解决方案——为全球加密货币挖矿提供廉价电力。这看似是一次资源变现的妙手,实则暴露出其发展模式的深层结构性失衡。

从现象看,这是一次典型的过剩产能再利用。电力占老挝出口总额的26%,但其水电输出高度依赖邻国需求和跨境输电设施,导致大量发电能力在丰水期闲置。与此同时,加密挖矿作为全球最耗能的产业之一,正不断在全球寻找电价低廉、监管宽松的落脚点。老挝的水电,恰好成了这类资本眼中的洼地。政府顺势而动,开始向本地挖矿企业发放许可,试图将这一灰色产业纳入税收和监管体系,把变成,把过剩变成收益

但若仅从资源利用角度理解这一策略,便低估了其背后的系统性困境。老挝的水电扩张并非基于内需驱动,而是一场由外债支撑、以出口为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这些项目大多由中国贷款和外资企业承建,债务负担沉重,而投资回报周期远超预期。更关键的是,电力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发得出电,送不出去成为常态。这导致了一个荒诞的局面:一边是电站满负荷运转却无法创收,一边是国家背负高息债务,财政空间被严重挤压。

在此背景下,转向加密挖矿,本质上是一种债务驱动型能源变现。与其说是主动的战略升级,不如说是财政压力下的被动选择。当传统出口路径受阻,债务利息不断累积,政府不得不寻找任何能快速产生现金流的用途来消化过剩电力。挖矿的吸引力在于,它不需要复杂的产业链配套,也不依赖长期的市场培育,只要电力充足,矿机一开,就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收入。这种短平快的逻辑,恰恰迎合了债务国对即时收益的迫切需求。

然而,这种变现模式的本质,是将国家的战略性能源资源,兑换成高度波动的虚拟资产。比特币的价格受全球市场情绪、政策变化和投机资本影响极大,其价值并不与老挝的实际经济需求挂钩。这意味着,老挝可能在电价不变的情况下,因币价暴跌而瞬间失去收入来源。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并未创造真实的生产力或技术积累,反而可能进一步固化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角色——不是制造者,不是创新者,而是能源的搬运工,为他人的数字财富提供动力。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选择折射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结构性困境。当一个国家缺乏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自主权时,其资源往往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老挝的水电,本可用于发展本地制造业、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或推动绿色转型,但在现实约束下,却被用于支撑一个与本国经济脱节的高耗能产业。这不仅是资源错配,更是发展路径的错位。它吸引的不是技术、就业或产业升级,而是那些在发达国家被政策驱逐的能源难民”——比如从中国转移出来的矿工。这种承接,与其说是产业转移,不如说是污染与风险的转移。


此外,能源政策的季节性矛盾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战略的脆弱性。老挝的水电依赖雨季来水,旱季发电量锐减,甚至需要从泰国购电。这意味着,所谓过剩电力并非稳定供给,而是一种间歇性资源。将这种不稳定的能源基础,绑定在需要持续高负荷运行的挖矿产业上,本身就存在巨大风险。一旦旱季来临,电力短缺,矿场停摆,收入中断,而债务却不会因此暂停。这种时间错配,可能使国家陷入丰水期赚钱,枯水期还债的恶性循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政策的社会成本被严重低估。大坝建设已导致大量社区流离失所,下游农业和渔业受损,生态平衡被打破。而如今,政府却将本可用于改善民生的电力,优先供给利润更高的挖矿企业。在普通民众面临高通胀、货币贬值的背景下,这种资源分配的优先级,无疑加剧了社会不公。当国家的自然资源被用于换取虚拟财富,而非提升国民福祉时,发展的正义性便值得拷问。

从财经逻辑看,老挝的尝试暴露了一个根本矛盾:它试图用金融化手段解决工业化问题。挖矿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投机活动,而老挝真正需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和财政健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认可将过剩电力货币化的理论逻辑,但也明确警告,高公共债务和通胀风险可能长期拖累经济增长。这意味着,任何短期收益都可能被系统性风险吞噬。真正的解药,不在于如何把电卖得更贵,而在于如何减少对债务驱动型投资的依赖,提升能源使用的综合效益,并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

老挝的野心是到2030年成为成熟的数字经济体,并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但真正的数字转型,不应是简单地用电力换比特币,而应是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治理能力。否则,所谓的数字经济,不过是传统资源依赖的数字化包装。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被债务和短期收益绑架,其长远前景必然蒙上阴影。

这场用电换币的豪赌,表面上是能源变现的创新,实则是发展模式的困局。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资源丰富的国家若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可能沦为资本逐利的燃料库。老挝的下一步,不仅关乎比特币的产量,更关乎其能否跳出借债建坝卖电还债的循环,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征税封杀?美国比特币挖矿企业将被高税“绊倒”
   币海独步者        2025/08/22 07:21
伊朗核设施被炸 比特币算力暴跌 全球算力战争来袭?
   鲁克        2025/06/27 05:24
比特币挖矿难度创下新高 连续第四次上升
   流动的沙        2023/10/31 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