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7 月 2 日的媒体消息,作为美国第二大私营雇主,亚马逊正站在仓库自动化的关键节点 —— 其机器人数量即将与人类员工规模持平。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人机协作进入新阶段,更预示着 2030 年代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人员调整,而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深度渗透,将成为驱动生产力跃升的核心引擎。
当前,亚马逊约四分之三的包裹在流转过程中,都有机器人系统参与其中 —— 从商品拣选、分拣、包装到搬运,这些机械帮手已深度嵌入物流全链条。这种自动化浪潮,正深刻重塑着亚马逊的人力布局策略。
数据显示,该公司单仓库的平均员工数已降至 16 年来的最低值,且未来几年还计划进一步缩减整体用工规模。亚马逊 CEO 安迪・贾西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履约中心的日常运营,在库存调配、需求预判及机器人运转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这一趋势 “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减少公司的总员工数量”。
自动化的推进,正带来效率的爆发式增长。2015 年时,亚马逊员工人均处理包裹量为 175 件,而近几个月这一数字已飙升至约 3870 件。这一跨越十余倍的增长,直观展现了自动化对运营效能的颠覆性推动。
伴随自动化进程的加速,亚马逊的用工逻辑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招聘节奏明显放缓,单个设施的人员密度持续下降。贾西在内部备忘录中提到,尽管自动化可能催生一些新型岗位,但大方向是 “未来几年公司总员工数会减少”。
这对正推动工会化的亚马逊员工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示 —— 他们的岗位正直接面临机器人的竞争。这种替代趋势预计将在整个 2030 年代持续加速,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显然,亚马逊的目标远不止于人机协作,而是迈向更彻底的自动化。机器人领域咨询机构 Interact Analysis 的研究经理鲁本・斯克里文观察到,随着 Vulcan 等更先进的机器人系统陆续投入使用,亚马逊 “正一步步接近机器人技术的全面整合”,距离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的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