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两国领导人即将举行会晤的三周前,美国国防部提出将阿里巴巴、百度和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列入涉嫌协助中国军方的公司名单,这一举动加剧了两国在科技和贸易领域的紧张氛围。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蒂芬·芬伯格(Stephen Feinberg)于10月7日向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的负责人发函,正式通报了这一评估结果。芬伯格在信中强调,阿里巴巴、百度、比亚迪,以及新易盛通信技术、华虹半导体、速腾聚创、药明康德和中际旭创等企业,均符合纳入“1260H名单”的标准。
目前,这些公司是否已被正式列入该名单尚无定论。“1260H名单”主要用于标识那些与中国军方存在关联、并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企业。它本身不具备直接的法律约束力,但对美国投资者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的风险警示信号,可能影响资金流动和市场信心。

知名律师事务所霍金路伟(Holland & Knight)在分析中指出,一旦被列入,该名单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禁止与美国国防部签订合同、被追加到其他限制性名单、品牌形象受损,以及企业合规支出大幅增加。这些影响不仅限于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放大全球供应链的波动。
中国外交部对此迅速回应,表示强烈反对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泛化概念、借用各种名义设立歧视性清单,并无端打压中国企业的行径。外交部发言人呼吁美方立即停止此类错误做法,并强调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行动,坚定捍卫本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事件曝光前后,中美两国元首于10月30日在韩国举行会晤。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多项议题展开磋商,最终达成共识,包括逐步降低关税壁垒和暂缓部分出口管制措施。这一协议一度被视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信号。
然而,英国《金融时报》于11月14日援引白宫解密的国家安全备忘录报道称,情报显示阿里巴巴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而白宫评估这些技术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这一披露迅速引发争议。
阿里巴巴集团随即发表声明,强烈否认相关指控,称其纯属子虚乌有,是一场蓄意策划的负面宣传,目的在于破坏两国元首刚刚达成的贸易谅解。阿里强调,其业务始终遵守国际法规,并致力于全球创新合作。
我认为这一事件凸显了中美在科技与地缘政治领域的深层博弈:一方面,美国通过“国家安全”框架强化对华技术管制,旨在维护自身战略优势,但这往往演变为广义的“脱钩”工具,可能无意中伤害全球创新生态和中美企业的互利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回应显示出强烈的韧性和反制意愿,这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却也可能加剧双边信任赤字。长远来看,单纯的对抗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或许通过更透明的国际规则和第三方调解机制,能为科技贸易注入更多确定性,避免将商业战场变成零和游戏。毕竟,在全球化时代,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推动共享繁荣而非孤立壁垒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