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士兵周三误向代表欧盟、英国、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鸣枪示警。据以色列国防部称,这些未受伤的外交人员当时正在访问约旦河西岸城市杰宁,并偏离了被描述为 “活跃作战区域” 的批准路线。以军在声明中表示:“在该地区执行任务的士兵鸣枪示警,要求他们离开。以方对造成的困扰表示遗憾。”
意大利外交部长已召见以色列大使要求澄清事件经过。欧盟外交负责人卡娅・卡拉斯强调:“以色列国防军在巴勒斯坦当局组织的访问期间,对接近难民营的外交人员鸣枪示警 —— 尽管最终未实弹射击,但我们敦促以色列调查此事并追究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发生之际,以色列因加沙战争持续与国际社会的紧张关系正不断加剧。
巴勒斯坦当局谴责以军 “蓄意用实弹攻击一个经认可的外交代表团”,并指出代表团成员还包括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多国代表。约旦、埃及、西班牙、法国等多国均对此事表示强烈谴责,要求以色列政府作出解释并彻查真相。
此次事件折射出多重深层矛盾。首先,以色列在加沙战争中面临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欧盟已启动对《欧盟 - 以色列联系国协议》的审查,英国更暂停了与以色列的自由贸易谈判。以军在约旦河西岸的过激行为,被外界视为对欧洲国家近期施压的直接回应 —— 就在事件发生前两天,英国、法国、加拿大曾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并警告可能实施制裁。这种 “以强硬对抗施压” 的策略,短期内可能加剧以色列的国际孤立。
其次,事件暴露出以色列在冲突管理中的双重标准。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人员享有不可侵犯权,但以军却以 “偏离路线” 为由鸣枪威胁,这种处理方式与对待巴勒斯坦平民的军事行动如出一辙。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下,以色列仍未表现出实质性妥协迹象。其国防部仅以 “遗憾” 轻描淡写,且调查承诺缺乏具体时间表,这与欧盟要求 “追究责任” 的诉求形成鲜明对比。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事件可能进一步撕裂中东地区的稳定架构。约旦、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应,预示着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容忍度已接近临界点。而欧盟内部虽存在分歧,但 17 个成员国支持审查对以协议,显示出欧洲对以政策正经历深刻调整。这种多边压力若持续发酵,或将迫使以色列重新评估其军事优先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张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巴以问题。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此前已发出安全提醒,要求公民撤离高风险地区。此次事件中中国外交人员的安全牵动各方关注,也再次凸显国际社会在中东事务中保持中立、推动对话的紧迫性。正如中方多次强调,以暴制暴无法实现持久和平,唯有重启 “两国方案” 谈判,才能为地区带来真正的稳定。
当前,以色列的军事优势虽仍显著,但其外交处境正日益被动。如何平衡安全诉求与国际责任,将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而国际社会能否形成统一立场,特别是美国能否发挥建设性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东局势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