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53.64 0.83%
|
深证成指 13356.14 1.80%
|
恒生指数 26518.65 1.37%
|
纳斯达克 22560.74 -0.06%
|
日经225指数 45630.31 0.30%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326 文章
363659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美联储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给30万亿“高烧”债务降温 降息远远不够
2025年09月24日 09:12    
收藏  
举报

美联储降息的消息一出,不少人以为美国政府终于能松一口气了。毕竟,背负着近30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每年光是支付利息就接近一万亿美元,这笔钱甚至超过了国防开支,成为财政中最沉重、最无法回避的部分。

按常理,利率下调,借贷成本理应下降,政府的负担也会随之减轻。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市场很快发现,这场看似及时的政策“输血”,对财政压力的缓解几乎微乎其微。降息的预期落地了,但政府的账本并没有因此轻松多少。

问题出在哪儿?关键在于,美国政府的债务结构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灵活。大多数人以为,美联储一降息,所有借款成本都会立刻跟着下调。

可实际上,美国财政部的债务像是一栋由不同时期建成的混合建筑——其中大部分“贷款合同”早已签好,利率锁定,无法更改。

目前,美国公共债务中约80%是2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国债,包括5年、10年甚至30年期的债券。这些债务的利率在发行时就已确定,不会因为美联储今天降息25个基点而有任何改变。这意味着,即便现在市场利率全面走低,政府仍得为几年前在高利率环境下发行的巨额债券,继续支付高昂的利息,直到它们自然到期。

这种“存量主导”的现实,决定了财政成本的调整注定是滞后的。降息带来的好处,要等这些高成本的老债逐步到期,被新发行的低息债券替代后,才能慢慢体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久。换句话说,美联储降的是“新贷款”的利率,而美国政府眼下要还的,是过去几年签下的“天价房贷”。政策的善意,无法立刻兑现。

更复杂的是,美联储能左右短期利率,却未必能左右长期利率的走向。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被视作全球金融市场的“定价之锚”,它的变动更多取决于市场对未来通胀、经济增长和财政前景的整体判断。

即便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如果投资者担忧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债务规模失控,他们就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也就是“期限溢价”。结果就是,短期利率下行,长期利率却可能纹丝不动,甚至反弹。今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4%以上的波动区间,正是市场对美国长期财政路径保持警惕的明证。

这就形成了一种吊诡的局面:政策在“降息”,市场却在“加息”。政府想借新债还旧债,却发现长期融资成本依然高企。货币政策的工具箱再丰富,也抵不过市场信心的冷淡。这种“政策降息、市场加息”的悖论,暴露了美国财政的深层脆弱性。

财政部并非完全束手无策。它可以通过调整发债策略来应对,比如在利率较低时多发长期债,锁定低成本资金;或在短期利率更具吸引力时增加短期票据的发行。今年以来,财政部确实在向短期倾斜,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债券利率偏高,另一方面也受到货币市场基金、稳定币等新兴投资者对短期国库券需求上升的推动。

但这种策略本身也暗藏风险:短期债务虽然眼下便宜,但到期快,需要频繁再融资。一旦未来通胀回升,美联储重启加息,再融资成本就会迅速攀升,政府可能陷入“借新还旧”的滚雪球困境。这就像一个人用信用卡还房贷——短期轻松,长期却可能被利息压垮。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政治力量试图将货币政策工具化,问题就变得更加危险。特朗普曾公开批评鲍威尔降息太慢,甚至声称如果利率下调3个百分点,美国每年可省9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诱人,但建立在一个根本性误判之上——它假设所有债务都能立即以新利率重置,完全忽略了债务结构的刚性和市场的风险定价逻辑。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美联储的公开施压,本质上是在挑战央行的独立性。一旦市场认为货币政策屈从于财政需求,通胀预期可能失控,投资者将要求更高的长期利率作为补偿。正如经济学家罗宾·布鲁克斯所言,长期来看,维持低借贷成本的根本,不是利率本身,而是央行的公信力。牺牲独立性换取短期利率下降,无异于饮鸩止渴。

说到底,美国债务问题的根源,从来不在利率高低,而在财政收支的长期失衡。几十年来,大规模减税、社会福利扩张、应对危机的紧急支出,共同推高了赤字。如今,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逼近100%,与二战后的峰值相当。在这种背景下,利率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变量,而是财政可持续性的“压力测试”。每一次微小的利率波动,都会在庞大的债务基数上放大成数千亿美元的财政影响。

指望通过降息来“解决”债务问题,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错位。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重建财政纪律、控制赤字增长,并通过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来改善债务比率。降息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喘息,但无法治愈高债务的结构性顽疾。美国政府面临的,是一场关于信用、时间与市场信任的持久战。而在这场博弈中,最关键的不是利率的高低,而是制度的可信度与政策的长远眼光。否则,再多次降息,也不过是给一辆漏油的跑车多加一箱油——跑得了一时,跑不了一世。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鲍威尔“鹰鸽难辨”:降息大门虚掩
   币海独步者        2025/09/24 03:36
币海财经20250922丨周周大事记之国际新闻
   币海独步者        2025/09/22 04:41
美联储降息周期:比特币与黄金的趋势与历史规律
   Vicky        2025/09/19 09:45
美联储降息点燃IPO热潮:美股市场或迎密集上市
   Vicky        2025/09/19 02:21
美联储这次怂了吗?
   股海柠檬精        2025/09/18 07:17
印度“轻松”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经济增速8.4%
   币海独步者        2024/03/02 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