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25年10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实现了四个月来的首次正增长,这标志着此前数月经济复苏势头趋缓乃至下滑的局面有所逆转。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同比降幅也进一步收窄,显示出企业盈利压力正在缓解。
专家们表示,虽然这两项关键经济指标均出现好转,但CPI仍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尚未强劲复苏;PPI的降幅依然较大,表明企业间竞争激烈,生产环节仍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于11月9日(周日)发布的最新数据,10月份CPI同比上涨0.2%,结束了前两个月的负增长态势,且涨幅超出市场预期。自2022年10月起持续为负的PPI,在10月同比下跌2.1%,但降幅较9月份缩小0.2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呈现收窄趋势。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称,受国内某些行业供需关系优化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传导等因素影响,PPI环比从上月的持平转为上涨0.1%,这也是年内首次出现环比正增长。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强调,10月CPI转为正增长以及PPI降幅缩小均为正面信号,体现了“十一”黄金周假期和政府消费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不过,他指出CPI仍徘徊在低位,消费动力不足。
针对PPI降幅仍相对显著,姚树洁进一步解释:“这反映出企业竞争环境依然严峻,主要源于投资需求不够强劲,导致投资力度不足。”
分析人士提醒,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的通缩风险并未完全消退,中央政府或需推出更多举措来提振需求。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评估道:“需求侧依然疲弱,但CPI的反弹显示供给侧政策正逐步生效,多行业供需平衡有所改善。未来通胀走势将取决于需求侧政策的实施强度。”

中国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有望达成官方设定的约5%年度增长目标。然而,生产者价格通缩、工厂活动低迷,以及10月出口预计收缩等因素,都显示经济增长动能正在减弱。
中国主席于11月7日至8日在经济大省广东调研时表示,距离年底仅剩一个多月,要重点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姚树洁对中国实现今年增长目标持乐观态度,他预计官方将运用更多政策工具刺激经济,包括加速重大项目落地以拉动投资,并持续推动消费,为“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后贸易战暂缓,也为出口带来利好。姚树洁指出:“尤其随着西方圣诞节临近,许多发达国家将从中国采购大量商品,这对中国出口而言是个有利时机。”
中国经济近年来确实面临一定的通缩压力,这主要体现在CPI低位运行和PPI持续负增长上。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10月CPI同比上涨0.2%,结束了短期下滑趋势,但整体仍接近零水平,显示消费需求疲软。PPI同比下降2.1%,虽较上月收窄,但已连续37个月为负,反映出生产端过剩产能和激烈竞争的问题。

从积极角度看,这些指标的改善(如PPI环比首次上涨)表明政府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刺激政策(如补贴和黄金周效应)正在发挥作用,供需平衡有所优化。然而,通缩根源在于需求不足:投资低迷、出口波动(如受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影响),以及居民消费谨慎(可能源于就业压力和房地产市场疲软)。如果不加以干预,通缩可能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我认为,中国政府需要加大需求侧刺激力度,例如通过财政扩张(如基础设施投资)、货币宽松(如降息或降准),以及针对性政策(如消费券或税收减免)来提振内需。同时,利用中美元首会晤后的贸易缓和窗口,推动出口多元化。长远来看,结构性改革如提升科技自主和绿色转型,将有助于摆脱通缩陷阱。总体上,我对前景持谨慎乐观:如果政策及时有力,中国经济有望在2026年实现更稳健复苏,但通缩风险短期内仍需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