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通报,中国今年首七个月吸引外资同比下降13.4%。
中国商务部星期五(8月22日)在官网发布上述消息。
根据通报,中国今年1至7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6133家,同比增长14.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3.4亿元人民币(人民币,下同,约839.08亿新元),同比下降13.4%。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210.4亿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362.5亿元。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373.6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46.8%、42.2%、37.4%、25.5%。
从来源地看,亚细安(中国称东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1%,瑞士、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63.9%、53.7%、19.5%。
这个数据反映了中国在2025年上半年吸引外资的混合信号:整体实际使用外资额下降13.4%,但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1%,这表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仍在,但投资规模可能因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因素而有所收缩。从更细分的指标看,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达1373.6亿元,占比较高,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146.8%、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42.2%、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37.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增长25.5%,这显示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吸引力正在增强,体现了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积极一面。
另一方面,从来源地看,东盟地区投资仅增长1.1%,而瑞士、日本和英国的投资分别增长63.9%、53.7%和19.5%,这可能与这些国家企业的战略调整有关,比如日本企业加大对中国高科技供应链的投资,以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整体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包括中美贸易摩擦的延续(如潜在关税影响)、全球FDI流量收缩,以及外资企业对国内竞争环境的观望——例如,一些分析指出,制造业领域的价格战和产能过剩让外资犹豫不决。
值得注意的是,单月数据有改善迹象:根据估算,7月当月FDI同比增长8.8%,逆转了前几个月连续下降的趋势,这可能预示着下半年回暖。 此外,外资流入股票市场的迹象强劲(如7月净流入27亿美元),这与实体投资下降形成对比,暗示外资更青睐金融市场而非直接建厂。总体上,我认为这不是全面衰退的信号,而是结构性调整。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的“稳外资行动方案”(如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正在发挥作用,如果结合更多刺激政策(如税收优惠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下半年FDI有望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