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AI)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在今年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实现了创纪录的盈利。这反映出在DeepSeek等AI模型引发的热潮下,北京政府鼓励使用国产技术的政策,推动了中国芯片需求的激增。
寒武纪于星期二(8月26日)晚间发布了业绩报告。这家与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竞争、专注于为AI模型开发与托管提供加速器的AI芯片设计企业,上半年营收达28.81亿元人民币(约合5.18亿新元),同比暴增4347.82%;同时,公司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0.38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5.3亿元。
据中国财经媒体《华尔街见闻》报道,从收入结构来看,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贡献了28.70亿元收入,占比高达99.6%。这表明公司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的时代风口上精准定位,尤其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场景中,其产品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寒武纪在公告中指出,公司已掌握7纳米等先进工艺下开展复杂芯片物理设计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思元100、思元220、思元270、思元290、思元370等多款芯片的物理设计中。在大模型支持方面,其训练软件平台进一步扩展了对DeepSeek系列、阿里巴巴通义千问Qwen系列以及腾讯混元模型系列的支持。
寒武纪被市场誉为“寒王”,其股价在财报发布前已累计上涨显著,与贵州茅台并列成为中国A股市场仅有的两只千元股。寒武纪在星期一(8月25日)盘中最高冲至每股1391元,最终收报1384.93元,与A股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当日股价1490.33元仅相差105.4元。
截至星期三(8月27日)上午,寒武纪股价一度突破1400元关口,最高触及1438元,总市值超过6000亿元,现报1376.9元,涨幅约3.6%。
我对寒武纪的业绩增长表示认可,这体现了中国AI芯片产业在国产化浪潮下的潜力。然而,我更需凸显对当前股票估值过高和投机情绪过热的担忧。目前,寒武纪的滚动市盈率高达4000倍以上,远超英伟达的57倍,市值已突破5000亿元,但公司创立以来长期亏损,基本面改善虽真实却仍显脆弱。 市场充斥着不实传闻和投机资本推动的泡沫迹象,公司自身已多次发布风险提示,辟谣订单预测和新产品传言,并提醒股价高企的风险。 尽管高盛等机构上调目标价,但这可能进一步助长情绪化炒作,而非基于可持续的技术兑现和商业闭环。 从全球视角看,这样的估值泡沫若破裂,可能影响本土AI创新的信心,并加剧地缘政治和供应链不确定性。投资者应理性评估,避免盲目追高,以确保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