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1985年:经济成熟与潜在问题
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进攻。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的阿拉伯成员国(以沙特为首)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针对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
1979年,伊朗革命推翻巴列维政权,霍梅尼上台,导致伊朗石油生产中断。1979年末,伊朗-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加剧供给不确定性,市场投机推高油价
两次石油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是高度依赖进口能源,油价暴涨导致经济短暂衰退。但日本迅速调整,发展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如核能),并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转型(电子、精密仪器)。
1971年尼克松放弃金本位,日元逐步升值(1971-1985年间从360升至约200兑1美元)。日本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海外投资(如在美国建厂)应对汇率压力。1980年代初,日本汽车(丰田、本田)和电子产品(索尼、松下)主导全球市场。美国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旺盛,1980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达130亿美元。日本企业在管理(精益生产)、技术(VHS、半导体)和品牌方面成为全球标杆。
198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加速,银行和企业大量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低利率政策和充裕资金推高了资产价格,为后续泡沫经济埋下隐患,
汽车和电子行业(丰田、索尼)也是是政府支持的明星产业,但也依赖出口。1985-1987年,随着日元升值,汽车出口价格上涨,丰田和日产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增长放缓,1987年库存增加15%。电子产品(如电视机)因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速从1980年代初的20%降至1987年的5%。
虽然这些行业通过创新(如精益生产)部分抵消了升值影响,但政府导向的信贷扩张仍导致部分企业(如中小电子厂商)产能超出市场需求。
同时,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3万点涨至1989年的3.9万点(涨幅200%)。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和交叉持股推高市值,金融市场投机氛围浓厚。
MITI和窗口指导继续引导信贷流向地产和大型企业,忽视风险。金融自由化使银行放松风险评估,道德风险加剧,地产贷款激增。日元升值吸引了国际资本流入日本地产和股市,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加剧了地产和股市泡沫。
日经指数从1989年12月的3.9万点跌至1992年的1.4万点(跌幅超60%),市值蒸发约3万亿美元。1991年起,东京地价暴跌,1990-2000年全国商业地价下跌70%,住宅地价下跌50%。企业因资产缩水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坏账激增(1998年非performing贷款占GDP的10%)。
1993年起,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标志“失落的十年”开始
日本的经济增长的核心,是自由市场中的企业家精神、价格信号和资本积累。日本政府的干预虽有短期效果,但扭曲了市场信号;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埋下泡沫隐患;真正的驱动力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如精益生产、技术创新)和国民的自发储蓄。
日本的成功更多来自市场过程而非政府计划,19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则印证了干预的长期代价。若日本更彻底地遵循自由市场原则(如减少通产省干预、避免汇率操纵),经济可能更稳健,泡沫风险或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