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股市 >  A股重新站上3000点 IPO市场能否迎来转机?
A股重新站上3000点 IPO市场能否迎来转机?
 币海独步者    本文来自 币海财经bihai123.com
2024年09月26日 08:29
  收藏
   

太疯狂了,今日沪指高开高走,重新站上3000点大关。随着“牛市这一次是真的要回来了吗?”的疑问,准备上市的公司更希望能了解中国监管层对重启 IPO 后的态度是否已开始转变?

曾经,中国公司在华尔街的 IPO 风光无限。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筹集了25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大规模的 IPO。当时,投行争相竞争,股市交易员甚至穿着阿里标志性的橙色连帽衫庆祝。然而,这些热闹场面已成过去。

如今,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热潮几乎消失殆尽。2024年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美仅筹集了约5.8亿美元,几乎全来自电动车制造商极氪(Zeekr)的 IPO。这和过去动辄几十亿的 IPO 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国内的情况更是惨不忍睹。因为长期以来,IPO 市场的监管在中国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问题不断积累。许多企业通过不透明和虚假的财务报表,被夸大商业盈利模式,迅速获得上市资格。

缺乏有效的监管让一些投机企业根本就是想通过股市牟利,通过转融通、减持和变相减持等各种手段圈钱,这也是沪指长期处于3000点上下的原因之一,今年更是两次跌穿2700点,表明整个股市的氛围和情绪已经跌至谷底

很难理解中国监管机构5年之内通过了1860家公司上市申请(平均每天上市1.08家)的初衷是什么?如果和美国2024年 IPO 获批的77家公司的规模做对比,这个疯狂的程度可能连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都没法解释。

受到舆论和股市跌跌不休的双重打击,证监会不得不对国内上市公司的 IPO 审查也愈发严厉。数据显示,今年约有40家中国公司在本土上市,筹资不到30亿美元,远远低于往年的标准。这与曾经热火朝天的上市潮形成鲜明对比,背后折射出的是政府开始对滥竽充数的私营上市公司的管控逐步加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对私营企业的监管态度可能已经发生改变。企业不再只是追逐利润,也需要为国家、社会和市场服务。

中央政府一直鼓励企业将资本投入到“战略性”领域,比如芯片和人工智能,而非消费品牌。这种政策的转向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 A 股消费概念股暴跌的趋势。因此,包括蜜雪冰城等奶茶店、珠宝品牌等消费企业,纷纷转向香港寻求上市机会。

不过,香港也并非一片乐土。虽然监管环境相对中立,但由于种种原因,香港股市和 A 股一样,最近几年表现疲软,许多公司难以筹集到大额资金。

2024年至今,香港没有一家 IPO 筹集超过1亿美元,而去年香港 IPO 的新宠蜜雪冰城的648亿估值更是面临腰斩,由于和内地市场存在复杂的关联和互换交易,香港也很难被国际资本视为避风港。

中国证监会自2023年8月起加紧了 IPO 审查,导致数百家公司不得不延迟或撤销上市申请。目前的现状是:平均一个国内 IPO 需要等待432天才能上市,等待时间之长简直让人绝望。

漫长的等待无疑对企业家们来说是一场耐力考验。尤其是那些消费品公司,它们受经济波动影响更大,但如果继续走放松 IPO 监管的老路,什么七七八八的公司都能上市,必然会摧毁所有人对 A 股的信心。所以,寻找到一条平衡之道是摆在现有管理层的一道必答题。

上市不仅仅是商业的投机选择,更是商业的道德选择。对于那些渴望上市的企业,必须清楚他们面临的是一个监管趋严趋紧的 IPO 环境。而对于监管层,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因噎废食,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带来市场的流动性。

编辑: 币海独步者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