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巨头万科集团近日再度曝出高层变动。10月13日,万科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于前一天(10月12日)收到董事长辛杰的书面辞职报告。公告称,辛杰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位。该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同时,万科第二十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选举黄力平为新董事长,任期至本届董事会届满为止。黄力平目前担任深圳地铁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一职,此前已作为非执行董事参与万科董事会工作,对公司情况较为熟悉。
这一变动并非毫无征兆。早在10月11日晚,自媒体账号“土楼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辛杰于9月18日在深圳参加一场会议时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此后失联近一个月。消息一出迅速发酵,但万科和深圳地铁集团均未作出正式回应。截至目前,万科官网仍保留辛杰的职务信息,而A股和港股市场在消息披露时已收盘,万科股价暂未出现显著波动。
现年59岁的辛杰拥有深厚的深圳国资系统背景。他早年从深圳外贸集团起步,先后领导过深圳长城投资、天健集团等多家国企。2017年起,辛杰出任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并在当年万科股权争夺战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圳地铁击败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此后,深圳地铁持续为万科提供资金支持。2020年,辛杰首次进入万科董事会,兼任投资与决策委员会委员;2023年升任董事会副主席。直到2025年1月27日,辛杰接替郁亮成为万科董事长,被外界视为深圳国资派驻的“救火队长”。在任职期间,辛杰推动了万科的组织架构改革,并协调深圳地铁多次向万科提供借款,帮助公司应对流动性压力。
然而,万科的经营困境并未因此缓解。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万科作为行业龙头也深受影响。2025年上半年,万科实现收入约1053.2亿元人民币(约合191.3亿新元),同比下降2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扩大至近120亿元,高于去年同期98亿元的亏损。物业销售收入为777.5亿元,同比减少32%。此外,万科全年预计亏损规模可能高达450亿元,债务展期谈判频频遇阻,美元债价格一度暴跌,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已将万科评级下调至“垃圾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万科年内首次出现高管“失联”传闻。早在1月17日,时任万科总裁祝九胜曾被传失联,两天后虽现身报平安,但不久后以身体原因辞去所有职务。此外,今年4月,万科济南分公司总经理肖劲也被警方带走配合调查。这些事件叠加,进一步凸显万科内部管理和外部压力的复杂性。
分析人士指出,辛杰在万科任职时间较短,其被调查可能与万科当前经营无关,更大可能指向其在深圳国资系统任职期间的工作经历。深圳地铁作为万科大股东,在2025年为万科注入数百亿元资金,但这些援助未能逆转万科的亏损局面,外界猜测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或其他问题。目前,万科表示辛杰的辞任不会影响董事会运作和公司日常经营,并将尽快补选董事。
辛杰的辞职来得突然,却又在意料之中。从时间线看,他从9月失联到10月正式辞职,中间间隔近一个月,这很难用单纯的“个人原因”来解释。更像是调查结果的后续处理——在官方公告中,这种表述往往是标准化的委婉说法,避免直接提及敏感细节。辛杰作为深圳国资的资深人物,被派到万科本意是“救火”,但他任职仅9个月就离场,暴露了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万科的短期运营,而在于其过往在国企体系中的决策或资金运作。考虑到深圳地铁对万科的巨额援助(数百亿元借款),如果存在任何不透明环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件事也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高管的流动性风险:在市场下行周期,任何历史遗留问题都容易被放大审查。总体上,我不认为这是针对万科的针对性打击,而是更广义的反腐或审计行动的一部分;辛杰的离去或许是为后续清理铺路,但也可能加剧万科内部的不稳定。
至于万科的未来前景,我持谨慎乐观态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仍面临严峻挑战:需求疲软、库存高企、债务压力山大,万科作为典型代表,上半年巨亏120亿元,全年预计450亿元亏损,这不是短期政策刺激就能逆转的。流动性危机如果持续,展期失败或引发连锁违约,股价和债券价格将继续承压。另一方面,万科有深圳国资的强力背书——深圳地铁作为第一大股东,已多次注资,且新董事长黄力平同样来自深铁系统,这意味着国资支持不会轻易中断。万科的组织改革和资产甩卖(比如七宝广场股权)也在进行中,如果能抓住潜在的政策红利(如进一步的楼市宽松或债务重组支持),或许能熬过最艰难的阶段。但长远看,万科需要更彻底的转型,比如从重资产开发转向轻资产运营,否则在行业洗牌中难言乐观。总的来说,前景取决于宏观环境和政府干预力度——短期稳定可期,但重回巅峰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