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周五(10月10日)宣布,已正式启动对美国科技巨头高通公司收购以色列芯片设计公司Autotalks的反垄断调查。
该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简短声明指出,高通公司收购Autotalks的行为涉嫌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违反中国反垄断法,因此已对其立案调查。
消息公布后,高通股价在纽约盘前交易中下跌约4%。
据路透社报道,总部位于圣迭戈的高通公司于6月宣布完成这项收购,但未披露交易规模或如何化解先前争议。Autotalks专注于生产用于防止汽车碰撞的通信芯片。高通曾在2024年表示,由于未能及时获得监管批准,将放弃对Autotalks的收购计划。
高通为小米等多家中国科技企业提供智能手机芯片。在2024财年,该公司46%的收入来自中国客户。
这已是高通第二次在中国遭遇反垄断调查。早在2015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对其开出60.88亿元人民币(约合11亿新元)的罚单,指责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
此次对高通的调查,进一步凸显美国芯片制造商在中国面临的严格监管压力。另一家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也因涉嫌违反中国反垄断法,于9月被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展开进一步调查。
从自由市场的视角来看,这种反垄断调查虽旨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跨国并购的活力和创新动力。在一个理想的自由市场环境中,企业并购应主要由市场力量驱动,而非过度监管干预,这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快速迭代。当然,如果并购确实导致垄断风险,适度监管是必要的平衡,但关键在于确保监管透明、基于证据,避免成为地缘政治工具,从而真正促进全球科技生态的健康发展。
从更广的背景看,中美关税谈判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就处于高风险博弈状态。中国此前提出取消对华投资限制并承诺大规模在美国投资,作为交换条件,但美方坚持推进互惠关税和出口管制。 高通事件被分析人士描述为“边缘政策”(brinkmanship),即中国在关键会晤前针对美国科技巨头施压,以争取在芯片、稀土和关税等领域获得 concessions。 这不是谈判的终结信号,而是双方在为可能的妥协铺路——历史经验显示,这种tit-for-tat往往在峰会前达到峰值,然后通过协议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