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此前通过注资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收购滞销房产的举措效果不如预期后,据报道,官方正考虑引入央企参与,向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开发商购买住房。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监管部门计划动员包括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大型央企和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加入收购过剩房产的行动。
这些企业可利用央行去年5月推出的3000亿元人民币(约合536亿新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资金,该资金原本旨在鼓励地方国企购买已建成但未售出的商品房。
这项仍在酝酿中的新方案,可能有助于加速消化中国约4.08亿平方米的房产库存,并为财务压力沉重的开发商提供喘息空间。
不过,分析指出,尽管引入不良资产管理机构或能提振市场信心,但其实际成效可能受限,因为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本已紧张。就在8月12日(星期二),曾位居中国房企首位并入选世界500强的恒大集团宣布,由于债务重组失败,将于8月25日正式从香港交易所退市。而规模位居其后的华南城也在8月11日(星期一)被法院下令清盘。
据彭博社估算,中国百强房企的销售额已连续两个月下滑超过20%。由于第二季度房屋销售再度疲软,投资银行瑞银的分析师于8月7日将中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的预期时间,从原定的2026年初推迟至2026年中后期。
彭博经济研究在去年5月评估,中国约有6000万套滞销住房,若无政府干预,可能需四年以上才能完全消化。
对于这个事件,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面临的深层危机。尽管政府多次出台干预措施,包括此次考虑动员央企收购滞销房产,这可能在短期内帮助清理库存、稳定开发商现金流,并避免更多企业破产,但其效果很可能有限。根源在于需求疲软、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以及高杠杆债务等问题,这些并非单纯通过国有企业“接盘”就能解决。
引入央企虽然显示出官方的决心,但也可能将风险转移到国有资产上,导致潜在的财政负担加重。如果没有配套的结构性改革,如进一步放松购房限制、刺激消费需求或改善融资环境,房地产行业的复苏仍将面临挑战。总体而言,这类举措更像是“止血”而非“治本”,长远来看,中国需要更全面的政策组合来重振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