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港二手房价较2021年峰值跌去近三成,甲级写字楼租金较2019年高位缩水超四成,谈论地产复苏似乎过于奢侈。然而,一股更宏大的暖流正悄然改变着市场预期——沉寂已久的香港股市,竟在2025年意外上演了一场史诗级回春。
普华永道的数据揭示关键转折:香港IPO融资额预计将从前一年的460亿港元跃升至2000亿港元,重夺全球第一宝座。这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重塑了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枢纽地位的认知。金融与地产的毛细血管从来紧密相连,资本市场的信心回暖,正为负重前行的楼市注入稀缺的乐观情绪。
这股暖意最先在住宅市场显影。自去年九月起,二手房价筑底企稳,摩根士丹利更在近期报告中大胆预言:香港楼市或已站在持续4-5年上行周期的起点。支撑这一判断的,是内地买家购买力的实质性涌入——四月成交量达1200套,远超一季度月均800套水平。香港3.5%-4%的租金回报率对比内地一线城市1%-2%的微薄收益,构成难以抗拒的价差引力。叠加政府去年果断取消印花税等调控枷锁,以及一个月期HIBOR降至0.8%带来的实际按揭利率优势,正利差空间已然打开。
写字楼市场则呈现残酷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未来六年高达810万平方英尺的新增甲级供应压顶,另一边却是44%楼龄超三十年的老旧物业深陷困局。仲量联行数据显示,楼龄五年内的新生代去年净吸纳量超百万平方英尺,而“老面孔”同期却流失4.4万平方英尺租户。世邦魏理仕更指出,空置重灾区集中于非核心区、月租不足30港元的旧楼——“向品质迁徙”已成不可逆的洪流。
这种分化倒逼出存量破局的新思路。当恒基兆业将中环全新地标70%面积签给顶级量化机构Jane Street,创下数十年最大租赁交易之时,老旧楼宇的业主们也在顾问报告中寻找生机:节能改造提升竞争力,甚至探索“商改住”的转型可能——尤其当政府简化学生宿舍审批程序后,存量盘活有了更现实的通路。
无可否认,高库存与利率隐忧仍是香港楼市必须翻越的重重大山。但资本市场的戏剧性回暖,如同一束强光刺破悲观迷雾,让市场重新辨识那些曾被忽略的韧性脉络——当金融血脉重新奔涌,地产肌体的复苏便有了最基础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