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咖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巴西的广袤种植园或哥伦比亚的山间庄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越南这个东南亚国家早已悄然跻身全球咖啡生产的第一梯队。作为产量仅次于巴西的 "咖啡王国",越南的咖啡产业崛起不过是最近四十年的事情。这个曾经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国家,究竟凭借什么实现了咖啡产业的逆袭?
越南与咖啡的缘分始于 19 世纪中期的法国殖民时代。1857 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带着几株阿拉比卡咖啡苗,在越南北部的河内附近开辟了第一块试验田。初期的种植并不顺利。阿拉比卡咖啡在北部高地总是显得 "水土不服",殖民者发现这些娇贵的植株难以适应潮湿的气候和酸性土壤。直到 20 世纪初,殖民当局的农业专家将种植区南迁,在中部高地的大叻地区(现属林同省)获得了意外成功。到 1930 年代,越南已成为法属殖民地重要的咖啡供应地,年产量达 1.5 万吨,主要供应法国本土的咖啡馆。战争几乎中断了这段刚刚萌芽的产业史。1955 年至 1975 年的越南战争期间,中部高地的咖啡园多次成为战场,灌溉系统被炸毁,种植档案毁于战火。1975 年战争结束时,全国咖啡种植面积萎缩至不足 5 千公顷,残存的咖啡树在集体农庄的统一管理下。战后初期,越南政府曾尝试通过集体农庄模式恢复咖啡种植,成效有限。
1986 年,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革新开放"政策的提出成为咖啡产业的命运转折点。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农业部门官员提交了一份改变国家经济格局的报告,建议 "将中部高地的闲置土地分配给农民,让咖啡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这一建议催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改革。1988 年,越南政府颁布《土地使用法》,将集体农庄的土地以 "长期使用权" 的形式分配给农户,允许农民自主决定种植作物。 短短五年间,中部高地的咖啡种植面积从 1986 年的 1.3 万公顷飙升至 1991 年的 10 万公顷,创造了农业史上的扩张奇迹。1993 年,越南成立咖啡与可可协会,专门负责对接国际市场;同年与国际咖啡组织(ICO)合作,在多乐省建立咖啡研究中心,引进抗病虫害的罗布斯塔品种。1997 年越南咖啡出口量突破 50 万吨,1999 年正式超过哥伦比亚,成为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国,震惊全球咖啡界。
在越南地图上,中部高地像一块楔子嵌入国土南部,这片高原地带,堪称上帝赐予的咖啡种植天堂。这里的红玄武岩土壤具有独特的 "记忆功能"—— 雨季吸收的水分能在旱季缓慢释放,为咖啡树提供持续滋养,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之为 "会喝水的土地"。这种土壤 pH 值约 5.5-6.5,特别适合咖啡品种生长。海拔 500-1500 米的高度形成了理想的微气候,日夜温差促使咖啡果实积累更多风味物质。每年 5-10 月的雨季带来 1800 毫米的充沛降雨,而 11 月至次年 4 月的旱季则为咖啡采摘创造了干燥环境。政府的移民政策进一步释放了地理潜力。1975 年后,越南政府组织了 "高地开发计划",鼓励北部和中部农民迁移至这片地广人稀的区域。 这种有组织的移民使中部高地人口从 1975 年的 150 万增至 2000 年的 400 万,为咖啡种植提供了充足劳动力。
越南咖啡的崛起,离不开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 "低成本高效益" 生产模式。与巴西大农场不同,越南 85% 的咖啡由面积 1-2 公顷的家庭农场种植,但这些分散的小农通过独特的组织方式形成了惊人的生产能力。在多乐省邦美蜀市周边,形成了世界罕见的 "咖啡村庄集群":每个村庄专注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有的专攻育苗,有的擅长采摘,有的专门负责初加工。清晨五点,骑着摩托车的中间商就穿梭在村庄间,将各家各户的咖啡豆集中起来,中午前就能送达港口的加工厂。这种 "去中心化" 的生产网络,使越南咖啡从采摘到装船的周期缩短至 72 小时,远低于巴西的 1 周。
越南咖啡并不为广大消费者认知,是因为它隐藏在各大咖啡品牌的身后。他的崛起恰逢全球咖啡消费的结构性变革。1980-1990 年代,速溶咖啡在欧美市场的普及率从 20% 跃升至 55%,而罗布斯塔咖啡因含量高,是阿拉比卡的两倍、苦味浓郁,成为速溶咖啡的理想原料。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为越南的罗布斯塔咖啡提供了绝佳舞台。1996 年,雀巢公司在同奈省建立速溶咖啡工厂,成为改变越南咖啡命运的关键事件。这家工厂年加工能力达 5 万吨,90% 的原料采购自当地咖啡园。雀巢的入驻带来了标准化种植技术,也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随后,卡夫、麦斯威尔、星巴克等国际品牌纷纷跟进,在越南建立采购中心。越南咖啡的价格优势形成了独特竞争力。2000 年,越南罗布斯塔咖啡的离岸价约为每公斤 0.8 美元,仅为巴西阿拉比卡的三分之一。这种价格优势使其迅速占领全球市场:2005 年越南咖啡出口量达 110 万吨,占全球罗布斯塔贸易量的 45%。
咖啡产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多乐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卫星图像分析,1990-2020 年间,咖啡种植区扩张导致 12% 的原始森林消失,当地河流水位下降了 3-5 米。2019 年,一场持续四个月的干旱使咖啡减产 20%,暴露了过度开发的生态代价。小农经济在市场波动面前尤为脆弱。2001 年全球咖啡价格暴跌,越南咖啡豆价格从每公斤 1.2 美元跌至 0.4 美元,据越南农业部报告,多乐省约 3 万农户因无力偿还贷款失去土地。这段 "咖啡寒冬" 促使政府建立价格稳定基金,当市场价格低于成本线时启动干预。
近年来,越南咖啡也在寻求产业转型之路。2010 年,越南咖啡协会推出 "越南精品咖啡计划",在林同省试种高品质阿拉比卡。这些海拔 1200 米以上的咖啡园采用有机种植,每公斤售价可达 30 美元,是普通罗布斯塔的 20 倍。邦美蜀咖啡节上,本土品牌 "中原咖啡" 推出的猫屎咖啡,标价每公斤 1200 美元,向世界宣告越南咖啡的品质野心,不过越南猫屎咖啡年产量仅约 500 公斤,市场供应极为有限。
2023 年,越南咖啡出口额达 42 亿美元,为 60 万农户提供生计,占全国农业劳动力的 12%。邦美蜀市每两年举办一次咖啡节,吸引数十个国家的买家,成为与巴西圣保罗咖啡展齐名的行业盛会。
从法国殖民者的试验田到全球第二大咖啡产国,越南用四十年时间书写了农业产业化的传奇。越南咖啡的成功密码,既在于抓住了全球市场的时代机遇,也得益于政策放手与自然禀赋的结合。
未来,如何在产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将是越南咖啡产业续写奇迹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