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不稳定,不能完全信任。如果任由市场自由运作,可能会导致自我毁灭。因此,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管理经济。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成功管理经济的途径是通过影响总体支出。
根据这一框架,支出产生收入。一个人的支出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因此,支出越多,收入越高。支出被认为是驱动经济的引擎。如果在经济衰退期间或因其他原因消费者不愿支出,政府应介入并增加总体支出以推动经济增长。
资金来源与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忽略了支出的资金来源。消费不能先于生产。鲁滨逊·克鲁索不能仅通过“支出”就实现财富增长。如果人们只消费和支出而不生产或储蓄,只会消耗已有的生产成果或储蓄,这无法带来稳定的经济增长。
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储蓄和资本投资。想象一个因资本和消费品大规模毁坏而需要重建的经济,解决办法不是单纯支出,而是生产和储蓄,并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品。对此,理查德·冯·斯特里格尔(Richard von Strigl)写道:
假设某个国家需要完全重建生产。除了劳动力,人口可用的生产要素只有自然提供的资源。如果生产采用迂回方式(例如持续一年的生产周期),显然,只有在原始生产要素之外,还存在一个可供人口维持生计的“生存基金”,生产才能开始。
引入货币并不会改变资金来源的本质。货币是一种经济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它仅用于促进商品交换,货币本身不能替代消费品。对商品的需求不受货币供给增加的限制,而是受生产商品的限制。罗伯特·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指出:
货币本身不能被消费,也不能直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货币本身是无生产性的;它是非生产性存量,不产生任何东西。
生产越多,可需求的商品就越多。这是萨伊定律(Say’s Law)的核心。人们最终不是为了货币本身而交换,而是因为货币可以换取其他商品和服务。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受限于他们能提供的生产商品。
政府不是财富生成者
政府本身不生产任何财富。它必须先没收已生产的财富,才能重新分配。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如何能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雇佣的个体期望因其工作获得报酬。政府支付这些个体的唯一方式是通过税收,从通过生产和交换创造财富的人手中征税。这削弱了财富生成过程,损害了经济增长。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指出:
必须强调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政府只能花费或投资从公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其额外的支出和投资完全限制了公民的支出和投资。
只要“生存基金”、储蓄和资本投资足够大,能够支持政府资助的活动,同时还能促进财富生成生产的增长,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看似有效。实际上,人工增长和错误投资(malinvestment)在真实经济增长之上累积,暂时掩盖了其影响,导致“支出推动经济”的谬误。
然而,如果储蓄和资本投资下降,而政府支出持续或增加,总体经济活动可能也会下降。政府支出越多,中央银行注入的货币越多,储蓄和资本积累就越枯竭,从而削弱经济增长前景。政府不是财富生成者,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将“无”换为“有”。这些活动破坏经济增长,而不是创造或鼓励它。
真正的财富生成者——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和货币注入——必须承受以下后果:政府支出转移市场资源,挤出私人投资;货币购买力下降;被征税以支持非财富生成者及其活动;经济不稳定;真实储蓄和资本投资减少等。这反过来阻碍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抑制而非促进总体经济增长。
经济清洗
传统思维将经济调整——称为“经济衰退”——视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可怕事件。实际上,经济调整是稀缺资源根据消费者优先级重新分配的过程。允许市场进行资源分配总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即使是苏联创始人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也明白这一点,他在1921年3月短暂引入市场机制,以恢复商品供应并防止经济灾难。然而,如今大多数专家仍坚持认为,在困难时期不能信任市场。
解决经济问题的更好方法是给予企业家自由,按照个体优先级分配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最好的“刺激计划”是让市场机制自由运作。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会导致一些活动完全消失,而其他活动增加。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并非拯救经济,而是拯救那些对消费者优先级较低的人为活动。这些政策通过将资源从私人经济中转移,维持浪费并促进低效。
干预主义 vs. “无为”
最好的经济政策是中央银行(如果存在)和政府尽快“无为”。通过无为,中央银行和政府将使财富生成者积累储蓄,并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价格和生产扭曲后重新调整。“无为”政策迫使对私人经济无贡献的各种活动改变、缩减或消失。一段时间后,这为通过生产、交换、储蓄和资本投资扩展各种财富生成活动奠定了基础。
结论
与许多评论家相反,美联储或政府的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无法增加经济增长。相反,扩张性政策只会削弱、转移和扭曲生产、交换、储蓄和投资。因此,支出本身——尤其是政府支出——并不会推动经济增长。
来源:Mises Wire 作者:Frank Shost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