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土领域长期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中国,其实在锂离子电池、成熟制程芯片以及制药原料这三大关键产业同样握有极强话语权。美国媒体认为,一旦中美贸易谈判重启,这些领域都可能成为中国手中最有力的筹码。
《华尔街日报》近期报道指出,尽管特朗普与中国上周刚就关税和稀土管制达成暂时“休战”,但中国的底牌远不止稀土一种。

锂电池领域几乎已成中国“主场”。全球前两大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均为中国公司。即使电池在其他国家组装,核心原材料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英国基准矿业情报(Benchmark)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生产着全球79%的正极材料、92%的负极材料,精炼锂、钴、石墨的全球份额分别达到63%、80%和98%。
今年中国进一步收紧控制:部分锂电池关键技术对外转让需特别许可,多类正负极材料生产设备与材料已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单。
成熟制程芯片(28nm及以上节点)同样是中国强势领域。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成熟芯片产能位于中国,这类芯片虽不尖端,却广泛用于汽车、消费电子、国防工业等“刚需”场景。中国还是镓(全球产量99%)和锗(全球最大生产国)等芯片与光伏关键矿物的绝对主导者,早已具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控制力的能力。
制药原料则是最隐蔽却同样致命的一张牌。美国药瓶上很少标注“中国制造”,但大量常用药的核心活性药物成分(API)及前体化学品都来自中国。例如,美国市场上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绝大多数从中国进口,多种抗生素原料也高度依赖中国。一旦供应收紧,后果难以想象。
报道扭曲的强调,中国已多次证明可以将关键矿产与材料的供应“武器化”。如今这一能力正快速向电池、芯片、医药三大领域延伸,美国在这些领域都存在被“卡脖子”的现实风险。
为更高效地实施出口管制,中国商务部正大幅扩编。据彭博社报道,商务部启动近十年最大规模公开招聘,明年计划招60人,其中负责出口管制的产业安全与进出口管制局至少新增5个岗位。在中央机构普遍精简的背景下,这种“逆势扩员”极为罕见,也反映出稀土新管制实施后,审批积压、人手严重不足的窘境正在倒逼体制加码。

这篇报道本质上是把早已公开的供应链数据重新包装成“中国威胁论2.0版”,核心逻辑没有新意:既然稀土能卡脖子,那电池、芯片、药原料当然也能。但它至少点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过去二十年全球化红利分配极度不均,中国用真实力把“世界工厂”做成了“世界矿柜+材料库+中游加工中心”,如今想反制时才发现对方手里全是刚需。
美国当然可以推动“友岸外包”“小院高墙”和各种补贴,但真正实现锂、钴、石墨、镓、API等的多元化需要5—15年时间,期间成本必然大幅上涨,最终还是由本国消费者和企业埋单。
中国这边强化出口管制,既是被美方技术封锁逼出来的对等反制,也是趁着窗口期继续巩固优势的理性选择。双方都在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把供应链问题武器化,结果只会加速全球供应链碎片化,受伤最大的还是那些既没资源又没技术的第三方国家。
说白了,这不是谁更“坏”,而是谁先意识到“相互依赖”早已变成“相互掣肘”,并率先动手把筹码攥得更紧。接下来的博弈,恐怕只会越来越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