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技术革命浪潮中,“新技术将快速取代旧技术”的警告似乎从未缺席。
十年前,预测者们曾笃定,数字化与虚拟技术会彻底颠覆模拟与实体世界的生存空间:电子书将让纸质书退出历史舞台,网购会让实体店门可罗雀,自动驾驶电动车将终结燃油车时代,甚至有人预言到2024年美国私人汽油车销量将降至零。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预测大多落空——旧事物不仅出人意料地扛住了新事物的冲击,在许多领域还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科技的迭代或许在加速,但人类对传统方式的偏好、对现实世界的依赖,往往成为减缓变革速度的隐形力量。
就像15世纪印刷机发明者约翰内斯・古腾堡若在世,或许会对“纸质书将被数字内容取代”的预言感到困惑一样,过去十年里,纸质书的市场地位远超预期。

美国出版商协会的数据显示,纸质书仍占据美国图书市场80%的份额,并未被电子书挤压生存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图书总销量还在持续增长,去年突破31亿册,相当于美国人均年阅读9册。
这一数据不仅证明美国人的阅读热情未减,更凸显出多数人仍偏爱纸质书带来的触觉与沉浸感。这种偏好并非个例,哈里斯(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民意调查曾发现,三分之二的美国受访者渴望回到 “网络时代之前”,那时人们尚未“沉迷于电子产品”,更依赖现实世界的互动与体验。
在汽车领域,“内燃机时代即将终结”的声音曾响彻行业,尤其在部分注重气候议题的国家推出电动车补贴后,分析人士纷纷看好电动车的替代速度。
但现实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随着美国等国家的电动车补贴即将到期,大型车企的预期开始转向。
通用汽车直言,“燃油车市场的尾巴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粗壮、绵长”;福特汽车更是预测,明年电动车在美国的销量占比将减半,可能降至 5%,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 “远低于此前预期”。
丰田汽车则选择继续扩大电动车销量的同时,不放弃燃油车市场,因为其调研发现,许多驾驶员仍留恋汽油车的引擎轰鸣声与独特气味,而非电动车的安静与无味——这种对“传统驾驶体验”的执念,成为燃油车韧性的重要支撑。
实体店的命运也曾被唱衰。疫情初期,网购需求一度爆发,让“实体店消亡论”再度升温,但过去五年间,网购在美国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始终稳定在20%左右,剩余80%的消费仍流向实体店。
更具说服力的是,自2021年起,美国实体店的新增数量每年都比关闭数量多出约2000家,实体零售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呈现复苏态势。就连曾被视为“郊区淘汰品”的室内购物中心,也在主动转型求存:小型购物中心虽仍在减少,但大型高档购物中心通过调整业态重获吸引力。
它们推出“线上购物、到店自提”服务,方便消费者试穿体验;用更小、更时尚的精品店取代传统百货公司,在相同空间内提升收益;升级美食广场、举办社交活动,将购物中心从“购物场所”转变为“社交空间”,精准抓住了年轻群体的需求。
伴随实体零售业的稳定,现金使用也呈现出“止跌企稳”的态势。此前,美国人均每月现金支付次数持续下降,但2021年后稳定在7笔左右,不再继续减少——这一变化或许并非巧合,而是人们在数字支付普及的同时,仍保留对现金“即时性”与“安全感”的依赖。
更有趣的是,年轻的“数字原住民”反而成为“复古潮流”的引领者:35岁以下的美国人是购物中心的主要客源,他们渴望摆脱手机屏幕的束缚,重新拥抱现实场景。
同时,翻盖手机、CD 等老式技术开始回潮,年轻父母为了避免孩子沉迷网络,会特意购买色彩鲜艳的 “新款老式座机”(如“铁罐头”机型),用传统通讯工具为孩子构建 “数字隔离区”。
怀旧情绪还推动了 “黑胶唱片复兴”。这种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载体,在过去十年里销量增长了两倍多,年销量接近 5000 万张。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黑胶唱片并非都是阁楼里翻出的旧物,更多是泰勒・斯威夫特等当红明星的新制唱片。
买家们表示,吸引他们的是黑胶唱片的“复古质感”——精致的封面设计、详细的内页说明,甚至唱针偶尔发出的轻微瑕疵声,都比数字音乐的“冰冷便捷”更有温度,成为人们“逃离数字世界、回归现实触感”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革命会停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仍会不断渗透日常生活。但这些案例共同证明,技术迭代与旧物留存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人类对传统方式的依赖、对现实体验的眷恋、对怀旧情绪的共鸣,构成了旧事物存续的天然土壤。技术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却难以彻底抹去人类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偏好与习惯。
从纸质书到燃油车,从实体店到黑胶唱片,这些“旧事物”的韧性,恰恰印证了现实世界远比许多预测者想象的更具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