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面临外部挑战和未来增长放缓的预期,新加坡第三季度经济扩张速度仍超出市场预测,展现出一定的韧性。根据新加坡贸工部周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份的三个月,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9%,显著高于经济学家此前预测的1.9%。
这一数字虽然较第二季度修正后的4.5%有所回落,但考虑到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以及全球贸易逆风,其表现依然反映出经济在复杂环境下的强劲基本面。经季节性调整后,第三季度环比增长1.3%,同样略低于上一季度1.5%的增幅,表明经济增长势头正在温和放缓。
然而,深入分析经济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增长动力减弱的迹象。制造业成为拖累整体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第二季度实现5%的强劲增长后,第三季度趋于平缓。
具体来看,尽管部分制造业集群产出有所扩大,但生物医药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集群的产出下降,对整体制造业表现形成了显著拖累。
建筑业也出现疲软,同比增长3.1%,远低于上一季度6.2%的增幅。服务业的增速大幅放缓,从第二季度的1.7%降至0.2%,主要受到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运输和仓储业萎缩的影响。这些关键行业的疲软,为整体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央行)在周二决定维持其货币政策立场不变,延续了自七月份以来的政策设置。这一决定符合市场普遍预期,尤其是在总体通胀和核心通胀率均出现显著下降的情况下。
8月份,核心通胀率(MAS衡量物价压力的主要指标)仅上涨0.3%,为2021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主要受服务成本下降的推动。央行预计,短期内核心通胀率将继续走低,随后逐步回升,2025年平均约为0.5%,2026年则在0.5%至1.5%的区间内。
对于未来的经济前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谨慎态度。央行明确表示,随着贸易相关行业活动“正常化”,预计 GDP 增长将会放缓。展望2026年,央行预测 GDP 增速将放缓至接近趋势水平,产出缺口将缩小至0%左右。
尽管全球对人工智能的投资预计将为新加坡的制造业提供支撑,同时建筑业和金融服务业也将受益于基础设施支出和宽松的金融环境,但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仍是主要风险。
市场分析人士将央行的这一决定解读为“舒适的维持”,而非转向宽松的“鸽派暂停”。瑞穗证券董事总经理维什努·瓦拉坦指出,进一步放松政策的门槛仍然很高,不会仅仅因为短期通缩风险而轻易降息。
他强调,除非出现重大的不利需求冲击,否则新加坡元名义有效汇率(S$NEER)政策斜率趋于平缓的立场不会改变。这表明央行更关注长期的经济稳定,而非对短期波动做出过度反应。
与此同时,贸易数据也凸显了外部需求的疲软。政府数据显示,8月份新加坡非石油国内出口同比下降11.3%,为2024年3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均出现显著下降。
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在7月份下降42.8%后,8月份再次同比下降28.8%,连续两个月的大幅下滑令人担忧。尽管对欧盟、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出口有所增加,但整体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反映出全球供应链调整和主要经济体需求放缓的挑战。
新加坡经济在第三季度虽实现了超预期的增长,但这更多是基于前一季度的高基数效应和技术性反弹。制造业、服务业和出口的集体疲软,以及央行对未来增长放缓的明确预警,都表明该国经济正进入一个增长动能减弱的阶段。
尽管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可能带来新的增长点,但传统产业的转型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容忽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选择维持当前政策不变,正是为了在支持经济复苏与防范未来风险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