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尘埃落定,美籍以色列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和加拿大经济学家彼得·豪伊特因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阐释而获奖。一半奖金授予莫基尔,表彰他发现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认可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这不是学术闲聊,而是对人类繁荣的深刻洞察。
过去两个世纪,世界首次迎来可持续经济增长,大量人口摆脱贫困,奠定繁荣基础。今年的获奖者解释了创新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诺贝尔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强调,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必须维护支撑创造性破坏的机制,避免经济停滞。这番话像一盏灯,照亮了当下全球低迷的阴霾:中美贸易摩擦、地缘冲突、通胀顽疾下,创新成了经济增长的唯一解药。
获奖成果的“经世致用”特征,尤其在AI时代显露无遗,它不只解构历史,还为我们提供实践指南:如何在不确定中点燃创新火种?三位学者的理论,像三把钥匙,开启了经济增长的秘密之门。
莫基尔的核心观点,像一幅经济史的宏大画卷。他从历史长河中提炼出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文化、制度和知识传播的合力。莫基尔认为,创新不是天才的孤灯,而是社会土壤的结晶。18世纪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文化土壤已悄然松动:启蒙运动鼓励质疑权威,印刷术加速知识流动,专利制度保护发明者权益。这些条件像三驾马车,拉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莫基尔在《财富的杠杆》和《雅典娜的礼物》中剖析,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如何孕育罗马工程,文艺复兴的艺术复兴如何点燃科学革命。他强调,经济增长的根基不是资源禀赋,而是“开明经济”:鼓励实验的文化、保护产权的制度、开放交流的网络。没有这些,技术进步只是昙花一现。在当下AI浪潮中,中国需从“规模经济”转向“创新生态”。过去,我们靠人口红利和制造业规模追赶,但未来,经济增长靠“软实力”。莫基尔的理论提醒,专利保护不力或让发明流失,文化保守则扼杀好奇心。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则是经济增长的动态引擎。他们继承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但注入现代数学模型,解释创新如何通过“摧毁旧有、孕育新生”驱动增长。阿吉翁认为,经济增长不是线性积累,而是周期性跃迁:新技术颠覆旧产业,释放资源,催生更高生产力。像蒸汽机取代手工,互联网颠覆传统零售,每轮破坏都像森林大火,烧掉枯枝,腾出空间让新芽破土。豪伊特补充,创新需“竞争激励”:垄断企业安于现状,市场竞争则逼迫投资研发。他们的模型用微观数据证明,专利密集行业增长率高20%,竞争激烈的市场创新效率升30%。在全球贸易战中,创造性破坏是生存之道。
三位获奖者的理论,共同织就创新驱动增长的框架。莫基尔的文化制度土壤,提供创新的养分;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破坏模型,释放增长动能。这像一棵大树:土壤深厚,枝干茁壮,果实丰硕。诺贝尔官网指出,获奖成果解释了技术进步如何实现持续增长,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哈斯勒的提醒发人深省:经济增长需维护机制,避免停滞。《纽约时报》称,2024年诺贝尔奖经世致用,三位学者剖析殖民历史与制度演进,揭示国家兴衰逻辑,为全球不平等提供视角。
从2019年减贫实践,到2020年拍卖创新,2021年劳动实证,2022年金融危机研究,这些奖项如灯塔,照亮时代关切。乔尔·莫基尔的经济史学,像一部活的教科书:《财富的杠杆》剖析工业革命的文化根源,《雅典娜的礼物》探讨启蒙对经济的馈赠,《增长的文化》揭示知识传播的魔力,《开明的经济》强调制度对创新的护航。
经济增长不是运气,而是文化与制度的合力。
创新驱动增长,已成共识,但如何落地?莫基尔的理论提醒,文化是土壤:需从“应试教育”转向“创造教育”,鼓励质疑与实验,2030年或让专利申请增50%。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破坏模型,则是行动指南:企业需“创造性破坏”,淘汰低效产能,释放资源投AI和新能源。
诺贝尔奖的启示,像一盏明灯,照亮经济增长的路径。创新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文化、制度和破坏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