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进入关门状态,这是由于国会未能就2025财年资金法案达成协议所致。目前,该关门即将进入第三天(截至美国时间10月3日),影响了数十万联邦雇员的带薪工作,并暂停了多项非必要服务,如国家公园运营和部分住房贷款审批。
如今,国会两党仍陷入僵局,无法就新一轮预算法案达成共识。 此次争执的核心在于民主党坚持要求增加医疗保健领域的资金支持,要求延长《平价医疗法案》(ACA)的补贴并逆转7月大漂亮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中的医疗补助(Medicaid)削减,以避免低收入群体医疗费用飙升75%;共和党则坚持削减这些支出,以控制联邦赤字和整体预算。
白宫方面甚至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在关门第一天,冻结了价值260亿美元的资金,这些资金原本计划分配给民主党主导的州,用于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包括纽约的180亿美元交通基础设施资金和80亿美元绿色能源民生项目。
而且,在美国政府关门第二天,特朗普称考虑裁减上千联邦雇员。白宫官员表示:“我们可能在明日、周六或周日公布裁员计划。”特朗普政府仍在敲定部分解雇细节,但这份名单主要由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协同被列为目标的机构共同拟定。官员们表示,部分机构被列为目标,原因之一是其推行的DEI政策,但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认为这些机构的工作方向与总统的优先议程不符。
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这次关门是清除“冗余部门”的良机,暗示政府应借此机会精简机构(也是所谓「清理沼泽」)。他计划与预算主任Russell Vought会面,讨论切掉联邦工人和民主党青睐的项目,以实现更小的政府。 虽然表述不是逐字“清除冗余部门”,但核心意图一致,包括计划宣布数千联邦裁员。
历史上,美国自1976年以来共发生过20次资金缺口导致的关门事件,但2025年之前的最近一次是2018-2019年的35天关门。与以往关门不同,这次事件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党派色彩。民主党指责共和党在选举年故意制造混乱,以转移公众对经济放缓的注意力;共和党则反击称,对方在医疗补助和移民政策上的额外要求会加剧财政压力。 据估计,如果关门持续一周以上,联邦雇员将面临无薪假,约80万公务员可能被迫休假,而国家公园、边境巡逻和食品安全检查等服务也将受影响。 不过,历史经验显示,这些中断通常不会演变为长期危机——上一次特朗普时期的35天关门最终以短期协议收场,这次也可能类似。
关门背后的财政现实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次关门并非单纯的党派博弈,而是美国长期积累的支出习惯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一次碰撞。联邦预算每年都像一辆失控的列车,支出总额已超过6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维持庞大的行政体系和福利项目。 关门迫使大家直面一个基本事实:政府并非无限的钱袋子,每一笔开支都源于纳税人的贡献。如果不通过这样的“强制暂停”,决策者很容易忽略哪些项目真正必要,哪些只是惯性延续。
想想看,当联邦服务暂停时,私人企业往往会迅速填补空白。例如,过去关门期间,许多物流公司和科技平台主动提供免费的在线服务来缓解公共不便,这不仅展示了市场的活力,还提醒人们,社会运转并不完全依赖政府指令。 这次关门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迹象:旅游业转向虚拟导览,部分联邦研究项目被大学和基金会临时接手。这些临时调整虽有阵痛,但也暴露了政府在某些领域的低效——比如,为什么一个项目需要层层审批才能启动,而市场能更快响应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凸显了控制支出的紧迫性。美国公共债务已超过37万亿美元,利息支付本身就成了预算的最大黑洞。 如果继续无节制地借债,未来一代将背负更重的包袱。关门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决策者必须优先排序:是继续让政府扩张福利网,还是给企业减负重振制造业,或让企业有钱投资创新?共和党推动的“清除冗余”思路,正是这种优先级的体现——通过暂停非核心服务,迫使国会审视政府开支是否能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制造依赖。
但从长远看,政府这次关门或许是缩减政府的催化剂,从裁员,到减支,或许特朗普的关门行动是对美国一直以来的大政府方向的一种逆转。
当然,特朗普政府冻结民主党州资金的举动虽争议性强,却也是一种信号——资源分配应基于效率,而非政治考量。
最终,我认为,两党会达成妥协,国会很可能在周末前敲定一个临时协议,延续资金至年底,避免更大混乱。 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有益的“压力测试”,它提醒整个体系:保持精简的政府框架,才能让市场有更多空间创造财富。假如关门能促使大家反思支出优先级,或许这次“停摆”会成为未来繁荣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