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20.09 -0.30%
|
深证成指 13070.86 -0.04%
|
恒生指数 26545.1 0.00%
|
纳斯达克 22631.48 0.71%
|
日经225指数 45045.81 -0.57%
|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6961 文章
12179603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综述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10万美元一张签证:人才围栏下美国裂缝正在扩大
2025年09月20日 05:58    
收藏  
举报

周五,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 H-1B 签证申请者征收10万美元费用。这项政策立即引发市场震动,也标志着美国移民政策在技术劳工领域的一次剧烈转向。

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场时表示,所有大公司都已“同意”这一调整,并强调美国企业应当优先培训本国大学毕业生,而不是依赖外国人才填补岗位空缺。

H-1B 签证制度自2004年起每年设限85000份,过去申请者仅需支付约1500美元的行政费用。如今费用暴涨至10万美元,其目的并非优化流程或提升效率,而是通过经济门槛大幅减少获批数量。

政府在公告中称此举旨在遏制“滥用”,但未具体界定何为“滥用”,也未提供数据支持签证被系统性误用的指控。实际数据显示,上一财年 H-1B 申请量已降至约35.9万份,为四年最低,最大受益者包括亚马逊、塔塔、微软、Meta、苹果和谷歌等科技巨头。

移民律师塔米娜·沃森指出,这项政策对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将是“致命一击”。她代理的客户多数规模不大,依赖 H-1B 填补关键岗位,因为本土市场根本找不到合适人选。10万美元的费用远超这些企业的承受能力,意味着他们将被迫放弃招聘,或转向海外设立团队。

政策推出的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宣布设立“金卡签证”,允许投资100万或500万美元的外国申请人获得快速移民通道,并享受在美免税待遇。这一安排与H-1B新政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对技术移民设置天价壁垒,一边是对资本移民大开绿灯。

政府解释称,H-1B 改革是为了保护本土工人不被“取代”,但“金卡”政策显然更倾向于吸引高净值人群,而非解决就业结构失衡问题。

科技行业对此反应复杂。过去,当特朗普在2017年收紧 H-1B 审查、导致拒签率从奥巴马时期的5%-8%飙升至24%时,硅谷曾集体抗议。如今政策力度更甚,企业却未立即发声反对。

商务部长称“大公司都同意”,但市场用股价回应——严重依赖 H-1B 的 IT 外包公司 Cognizant 当日股价下跌4.74%。这或许暗示,大型科技企业虽表面妥协,实则已在评估成本转嫁或业务重组的可能性。

印度作为 H-1B 签证最大来源国,对此高度关注。该国每年有数以万计工程师通过此渠道赴美工作。10万美元费用不仅抬高个人移民成本,更将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人力结构。最终,这部分成本很可能转嫁给美国客户,推高服务价格,影响本土中小企业和政府项目预算。

特朗普本人对 H-1B 的态度历来摇摆。2017年他签署行政令加强审查,2024年初却在播客中表示理解科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甚至提议为 STEM 毕业生直接发放绿卡。这种政策反复令企业无所适从,也削弱了美国作为全球人才目的地的稳定性。

人才流动具有高度弹性,当一国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顶尖人才会转向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地——这些国家正积极推出更友好的技术移民通道,以承接美国外溢的人力资源。

从经济角度看,H-1B 签证持有者多从事高技能岗位,集中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数据分析等领域,这些正是美国维持科技领先的关键行业。

限制此类人才流入,短期内或许能制造“保护本土就业”的舆论效果,长期却可能导致创新放缓、项目延期、成本上升。尤其在 AI 与半导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人力短缺可能成为美国技术霸权的最大软肋。

此外,政策设计本身存在逻辑矛盾。若真如政府所言,H-1B 被“滥用”导致本土工人失业,那么应优先改革工资标准、加强岗位匹配监管,而非简单粗暴设置费用门槛。

事实上,现行制度已要求雇主支付“现行工资”(prevailing wage),确保外籍员工薪资不低于本地同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签证本身,而在于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美国高校每年培养的 STEM 毕业生数量有限,且部分人不愿进入高压、高负荷的科技岗位。

“金卡签证”的推出更暴露政策的功利本质。它不考察申请者技能、不绑定就业岗位、不贡献税收,仅以资本规模换取居留权。这种“用钱买身份”的模式,与“保护美国工人”的口号背道而驰,反而可能加剧财富集中与社会不公。

政策落地后,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将面临执行压力。如何界定“大公司”与“中小企业”?费用是否可由雇主承担?拒签标准是否调整?这些细节尚未公布,但已足以让人力资源部门陷入混乱。律师事务所开始接到大量咨询,企业纷纷重新评估招聘计划,部分岗位可能无限期冻结。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移民政策调整,而是一场关于国家竞争力、产业未来与社会公平的深层博弈。历史证明,美国的科技优势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开放吸纳全球智慧的产物。

从硅谷初创公司到跨国科技巨头,从半导体实验室到 AI 研发中心,外籍人才始终是重要支柱。切断这条管道,等于自断经脉。

当工程师岗位因无人应聘而空置,当研发项目因人力短缺而延期,当企业因成本过高而外迁,政策制定者能否承担后果?当“金卡”持有者享受特权,而本土青年仍为学生贷款和医保发愁,社会共识又将如何维系?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美联储宽松的代价:美国中产正在被慢慢榨干
   股海柠檬精        2025/09/18 07:39
红地毯、国宴与算术题:特朗普的英国二进宫
   流动的沙        2025/09/18 05:58
美国消费者信贷激增逾160亿美元,达到5.06万亿美元,创历史第三高
   鲁克        2025/09/17 08:51
是灾难 还是过渡?非农数据里的特朗普经济逻辑
   币海独步者        2025/09/06 04:34
DEI崩塌:企业如何被“政治正确”拖入困境
   流动的沙        2025/04/23 05:13
并购潮来袭 全球一季度回升 经济在回暖?
   币海独步者        2024/03/28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