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56 -0.12%
|
深证成指 12984.92 -0.16%
|
恒生指数 26428.84 -0.07%
|
纳斯达克 22348.75 0.94%
|
日经225指数 44979.79 0.47%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301 文章
324231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综述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美联储降息 中国会跟吗?
2025年09月16日 03:12    
收藏  
举报

当全球市场屏息等待美联储在9月17日的利率决议时,一个问题悄然浮现:中国是否会紧随其后,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表面上看,这是两个经济体各自应对内部挑战的独立决策,但背后却牵动着全球金融格局的敏感神经。美国的动向从来不只是美国的事,尤其当它面对的是一个同样面临增长压力、但决策机制截然不同的中国。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本周下调利率。这一判断基于多重因素:劳动力市场出现放缓迹象,通胀虽未完全驯服但已不再是唯一焦点,更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白宫的公开施压——总统明确表示期待一次“大幅降息”。这种政治力量对货币政策的直接干预,在现代央行体系中并不常见。美联储虽以独立性自居,但在经济放缓与选举周期叠加的背景下,其决策已难以完全脱离政治环境的影响。降息,某种程度上已不仅是经济工具,也成为一种稳定预期的政治姿态。

而另一边,中国的处境则呈现出另一番图景。8月的经济数据再次释放出不容忽视的信号:继7月表现疲软后,各项活动继续全面放缓,投资端尤为脆弱。这已不是偶然的短期波动,而是连续两个月的下行趋势。有分析指出,这种增长动能的减弱,更多由结构性因素驱动,而非暂时性扰动。房地产市场的再度疲软,叠加政府主导投资作为增长引擎的效力减弱,使得传统刺激手段的边际效果正在递减。这意味着,即便政策出手,其实际成效也可能打折扣。

在此背景下,是否降息,成为一个充满权衡的决策。从目标倒推,5%的年度增长目标依然存在,若当前势头延续,实现难度将明显上升。理论上,降息是提振信心、降低融资成本、刺激信贷扩张的常规手段。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显然在观望。一方面,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窗口——美联储若开启降息,将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为中国央行腾出操作空间;另一方面,内部顾虑同样现实。过度宽松可能再度推高资产价格,尤其是在股市已有一定反弹的背景下,监管层担心释放错误信号,引发资金空转或资产泡沫。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央行在制度设计上不具备欧美央行那样的独立性,但这反而意味着,一旦高层形成共识,政策落地的速度和力度可能远超市场预期。换言之,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多体现为“相机抉择”,其节奏不取决于模型预测或官员讲话,而在于对整体形势的综合判断。这也解释了为何市场虽有预期,却难以精准预判——因为决策链条更短,反应更直接,但也更难被外部力量所影响。

相比之下,美联储的决策过程则显得程序化且透明。每一次利率调整都伴随着大量数据解读、官员表态和市场沟通,其独立性既是制度优势,也是一种约束。它必须在通胀、就业、金融市场和政治压力之间反复权衡,任何一次行动都需充分论证。而中国央行的行动逻辑,则更倾向于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以“政策突袭”来扭转市场预期。这种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治理逻辑:一个是程序优先的“规则导向”调控,另一个是结果导向的“目标驱动”干预。

那么,中国会否在美联储之后立即跟进?目前来看,短期内快速降息的可能性仍存不确定性。有观点认为,央行可能会选择观望,先评估现有政策的效果,同时等待更明确的经济企稳信号。毕竟,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尤其是在结构性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单靠降息难以扭转趋势。更可能的路径是,采取渐进且有针对性的宽松措施,比如通过定向工具支持特定领域,而非全面下调基准利率。这种“小步慢走”的策略,既能释放稳增长信号,又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也不能排除意外。如果四季度经济继续失速,尤其是投资与消费双双陷入低迷,那么政策加码的紧迫性将急剧上升。届时,跟随美联储降息,不仅是一个经济选择,更是一种政策信号的释放——向市场传递稳增长的决心。毕竟,在全球主要央行纷纷转向宽松的大环境下,中国若长期按兵不动,反而可能被解读为信心不足或政策空间耗尽。

更深层看,这场潜在的“降息潮”背后,是全球增长模式的共同困境。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面临着生产率增长放缓、债务负担加重、人口结构变化等长期挑战。货币政策的每一次宽松,都在为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但时间本身也在流逝。当降息成为常态,其边际效用必然递减,最终仍需回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路径上来。

国际清算银行与纽约联储的最新研究也提醒我们,货币政策框架的设计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传统的利率走廊、下限体系等分类,已难以完全解释现代央行的操作逻辑。真正关键的,是准备金的数量及其带来的机会成本,以及央行如何通过这些机制影响银行行为与市场预期。这意味着,无论是美联储的“数据依赖”还是中国央行的“灵活适度”,其背后都有一套复杂的激励机制在起作用。简单地比较利率水平或降息幅度,可能忽略了更本质的制度差异。

未来一周,全球至少五家主要央行将陆续公布利率决定,从加拿大、美国到英国、日本,政策走向将重新定价全球资产。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是一次政策窗口的检验。是否跟进,何时跟进,如何跟进,每一个选择都牵动着市场神经。但归根结底,降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利用这一窗口,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让经济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

眼下,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一边是政治压力下的宽松预期,一边是增长目标下的政策权衡。两者路径不同,实则都反映了传统刺激工具的局限性。当“降息”成为全球共识,或许恰恰说明,我们正面临一个更严峻的现实:便宜的钱越来越多,但能赚钱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美联储会议在即!市场谨慎 纳指周高 黄金站稳历史高位
   币海独步者        2025/09/13 01:54
币海NEWS周周大事记丨中国新闻 第250825期
   鲁克        2025/08/25 03:22
美国助学贷款拖欠率再创新高 恶化形势或迫使美联储降息
   以太坊信徒        2025/08/06 03:21
这次加密市场回调的主要原因是?
   鲁克        2025/08/01 09:41
虽然遭到压力 但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七月美联储不会降息
   以太坊信徒        2025/07/27 03:19
特朗普关税计划引发全球市场动荡 美联储陷入两难困境
   罗斯巴德        2025/04/04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