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齐升,净息差持续承受压力。
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上星期五(8月29日)公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六家银行上半年营收均增,不过工行、建行、中行的净利润同比下降0.85%至1.4%,实现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共计6825.24亿元(人民币,下同,1228.6亿新元)。
据澎湃新闻报道,截至6月末,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分别增加206.47亿元、196.21亿元、191.10亿元和158.75亿元。作为按揭贷款投放主力军,六大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也均增加。
另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等影响,六家银行上半年净息差集体走低,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下降13至21个基点。
首先,不良贷款的上升是核心问题之一。报告显示,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分别增加了206.47亿元、196.21亿元、191.10亿元和158.75亿元,这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密切相关。作为住房按揭贷款的主要提供者,这些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普遍上升,这可能源于购房者还款压力增大、房价波动以及整体消费疲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良余额在绝对值上增加,但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实际上小幅回落(如工行1.33%、农行1.28%、中行1.24%,较年末下降0.01-0.04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总贷款规模在扩张,稀释了不良比例。
这表明银行在风险防控上仍有一定韧性,但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尤其是房地产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债务问题恶化,不良资产的拨备压力可能会进一步放大。
其次,净息差的集体走低(同比下降13-21个基点)是另一个普遍痛点,主要受LPR多次下调和存款利率调整的影响,这本质上是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副产品,旨在刺激信贷需求和经济活动。 例如,中行的净息差降至1.26%,工行则为1.16%。
这导致利息收入增长放缓,甚至部分银行如工行、建行和中行的净利润同比微降0.85%-1.4%。尽管总营收仍实现增长(六大行合计超1.83万亿元),但这依赖于非息收入的占比提升,比如手续费、理财和投资收益的贡献在增加,这显示银行在向多元化转型,以对冲传统存贷业务的压缩。
总体上,这份“成绩单”凸显了中国银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的挑战:高负债率的环境下,银行作为资金中介的角色更显吃力,但作为国有机构,它们有政府隐性担保和政策支持的优势,比如通过中期分红计划来稳定投资者信心。 如果宏观政策继续发力(如进一步降息或财政刺激),短期内可能缓解压力;但长期看,银行需要加强数字化转型和风险管理,以适应低增长、低利率的新常态。
相比之下,邮储银行和交行的表现相对稳健,净利润实现小幅增长,这可能得益于其零售业务布局更灵活。总之,这不是崩盘信号,而是结构性调整的体现,中国经济体量巨大,银行业仍有缓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