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央行以一场史无前例的二次投票,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创下两年多来新低。
这场5:4的险胜决议,将行长贝利口中的“真正不确定性”赤裸裸抛向市场——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8年历史上首次因首轮投票三派分立无果,被迫启动第二轮表决。
最终,五名委员支持降息,四名坚持按兵不动,如此微弱优势折射出经济数据的剧烈撕扯。
通胀幽灵正强势回潮。官员们最新预测显示,9月通胀率将飙升至4%,远超5月预估的3.7%峰值,食品价格尤其令人警惕。
货币政策委员会在纪要中直言,物价上行风险“自5月以来略有上升”,并对潜在的第二轮效应“保持警惕”。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却显疲态——财政大臣里夫斯宣布降息为“好消息”时,税务数据正揭示着工党政策导致18.5万岗位消失的残酷现实。
这种分裂直接映射在投票席上:副行长隆巴德利、首席经济学家皮尔与两位外部委员曼和格林组成强硬派,坚决反对进一步宽松;而最初主张降息50基点的外部委员泰勒,最终妥协于25基点方案以求共识。
市场用剧烈震荡回应这份纠结。决议公布后,英镑兑美元应声跳涨0.5%至1.3431,两年期英债收益率则攀升6个基点至3.88%,货币市场同步下调了对明年降息幅度的押注。
贝利在记者会上试图锚定预期:“利率路径仍在下行,但具体走向存在真正不确定性。”他反复强调“不能过快或过猛降息”,并警示货币政策仍需保持“渐进且谨慎”的宽松节奏。
这番表态与央行报告形成呼应:尽管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微调至1.25%,但经济基本面“依然疲软”,就业需求正在冷却。
经济学家在降息路径上裂为两派。施罗德高级经济学家乔治·布朗直言:“对劳动力市场的担忧可能迫使11月再降息,但除非通胀明确受控,否则很难自圆其说。”
彭博经济研究则坚持认为秋季通胀虽达4%,“11月降息的可能性仍较大”。更深的忧虑藏身于债市——英国央行内部报告已预警长期债券承压迹象,这为9月可能放缓的量化紧缩埋下伏笔。
当前每年约1000亿英镑(1330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缩减速度或将调整。此刻,当美联储顶住特朗普压力维持利率,欧洲央行年内累计降息75基点,英国央行正以每季度25基点的步调,在通胀与衰退的钢丝上孤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