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76.34 0.38%
|
深证成指 13215.46 1.16%
|
恒生指数 26908.39 1.78%
|
纳斯达克 22261.33 -0.33%
|
日经225指数 44958.51 0.38%
|
以太坊信徒 站内编辑
2482 文章
4762867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综述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原材料供应链影响力是中国的王牌
2025年05月20日 05:14    
收藏  
举报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近日聚焦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在全球原材料领域的战略地位。文章指出,中国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供应链中掌握的垄断性优势,成为其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筹码。这一被西方舆论长期忽视的 "战略武器",正通过实际政策操作引发国际市场震动。

原材料管控的连锁效应

文章《中国原材料的警示》提到,中国自 2023 年夏季起对镓、锗等半导体关键材料实施出口限制,并逐步将石墨、锑等电池和军工领域重要原料纳入管控清单。德国原材料署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3 月,欧洲市场铋、锑、镓等材料价格分别达到中国国内价格的 270%、170% 和 160%,巨大价差导致德国工业面临显著竞争劣势。这一现象凸显出供应链多元化对保障欧洲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中国垄断地位的形成逻辑

在稀土领域,中国占据全球 70% 的开采量和 91% 的精炼产能,尤其在重稀土加工环节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这种垄断地位的形成,既源于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的技术积累,也与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动放弃原材料产业、规避环保监管的选择密切相关。尽管斯堪的纳维亚、葡萄牙等地正尝试自主开发稀土资源,但本土环保争议和技术壁垒使其进展缓慢。

战略自主的紧迫性

文章警示,当前因中美关税争端阶段性缓和而可能出现的 "供应链自主懈怠" 极具风险。部分企业已开始预判极端情景:若中国完全切断原材料出口并转向成品出口,将对全球产业链造成颠覆性冲击。为此,文章呼吁布鲁塞尔和柏林加速推进新进口渠道开拓、本土产能建设及回收体系构建,以维护欧洲经济独立性。

“世界已经离不开来自中国的原材料。 这种依赖关系的形成,是因为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年代里,工业国家巴不得将原材料产业拱手让给中国,而自己则专注于价值链中更有利可图的环节。 更何况,这样还能巧妙避开本土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来自民间的抗议呼声。

现在,斯堪的纳维亚、葡萄牙或塞尔维亚也在尝试自行开采稀土材料,但已然成为惯性的排斥反应依然随处可见。

当前的风险在于:由于中国重启了缓和姿态,各方对实现原材料自主的努力有可能会再度松懈。 而这样的松懈可能会是一个致命错误。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预想最坏情景:即中国永久切断原材料出口,转而出口本土生产的整车或成套设备。

布鲁塞尔和柏林的政治领袖们必须把寻找新的进口渠道、建立本土生产设施以及有效的回收体系,当作头等大事来推进,因为这事关欧洲的经济独立。 ”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中国收紧稀土命脉 却卡住了美国战机升级的咽喉
   林天心        2025/09/12 06:17
中印关系的错判与“龙象共争”的误读
   流动的沙        2025/09/02 05:16
美企买单!特朗普关税重压落在美国企业肩上
   子鱼        2025/07/25 05:21
特朗普关税威胁:东南亚制造业面临“壁垒”困境
   币海独步者        2025/07/09 05:29
德国军事巨头将乌克兰弹药价格提高50%
   币海独步者        2023/10/25 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