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财政部公布的 6 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来看,中国在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后,于 6 月增持 1 亿美元,使持仓规模达到 7564 亿美元,仍保持全球第三大海外债主地位,而日本和英国同期也有所增持,继续占据前两位。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2 年 4 月起,中国对美债的持仓始终低于 1 万亿美元,整体呈现减持态势。
对于中国在美债持仓上的调整,需要放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客观看待。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始终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统一的原则,持仓变化更多是基于全球经济形势、市场利率波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属于正常的市场化操作。
从长期减持趋势来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的方向,通过拓展投资领域、优化资产结构,以更好地分散风险、提升整体收益,这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持有国的常见做法。同时,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可能会对资产配置策略产生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中国在处理对外经济事务时,始终坚持从自身发展实际和长远利益出发,保持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对美债持仓的增减是动态平衡的过程,既体现了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应对,也彰显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维护自身资产安全与收益的理性选择。
自 2018 年起,中国对美债持仓已累计下降 35%,2025 年 6 月持仓规模为 7564 亿美元,创 15 年新低。这一趋势背后是对美债信用风险的重新评估 —— 美国联邦债务突破 37 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占 GDP 比重超过 123%,叠加 2025 年关税升级引发的市场担忧,美债 “无风险资产” 属性弱化。不过,中国并未完全抛弃美元资产,而是通过调整结构(如增持短期国债、企业债和股权)平衡流动性与安全性。例如,2024 年中国减持长期美债 1732 亿美元的同时,增持黄金 384 吨,并增加对欧元区主权债券的配置。
黄金储备的战略地位提升
截至 2025 年 7 月,中国黄金储备连续 9 个月增持至 7396 万盎司(约 2298 吨),占外汇储备比重从 2018 年的 2.3% 升至 7.32%。这一调整既反映对美元体系信任度的下降,也符合全球央行 “去美元化” 趋势 ——2024 年全球央行购金量创历史新高,黄金在官方储备中的占比接近 20%。中国央行明确表示,“增配黄金、减配美元” 的方向不会动摇,未来可能进一步将黄金占比提升至 10%-15%,以对冲地缘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