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福特推出F-150 Lightning时,整个汽车行业都为之振奋。这不仅是美国最畅销皮卡的电动版本,更被看作传统车企向未来迈出的关键一步。
起售价5.5万美元,顶配甚至冲上8.5万美元,福特一度雄心勃勃地规划年产能15万辆,还在底特律附近专门建了新工厂。可如今,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电动皮卡却悄然停产,连重启时间都说不清楚。
它的命运并非孤例,而是一场更大范围退潮的缩影。过去几年,美国电动车市场几乎被豪华车型主导——特斯拉Model S、GMC悍马EV、保时捷Taycan……动辄八九万美元的价格,似乎成了电动化的默认标签。但最近风向变了。
消费者不再为“高端电动”买单,转而涌向雪佛兰Equinox、现代Ioniq 5这类起售价仅3.5万美元左右的实惠选择。市场研究机构Edmunds坦言,行业此前高估了豪华电动车的持久吸引力,现实远比想象骨感。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9月底——联邦政府取消了7500美元的电动车税收抵免。这笔钱对一辆七八万美元的车来说不算多,但它曾是车企设计租赁方案的关键筹码,尤其吸引那些习惯“以租代购”的高收入人群。
补贴一撤,加上二手电动车残值持续下跌,新租赁的月供水涨船高,原本“勉强能接受”的价格瞬间变得难以承受。有经销商透露,他们卖出去的电动车七成靠租赁支撑,如今没了优惠,这些车一下子显得“贵得离谱”。
车企们只能紧急调头。通用暂停了悍马EV的生产,明年恢复后也只开单班;特斯拉大幅削减Model S、Model X和Cybertruck的产量;本田直接砍掉讴歌ZDX,10月销量只剩25辆,去年同期还有1200多辆;Stellantis更是在电动Ram皮卡还没进展厅前就叫停项目。
就连被视为新势力代表的里维安也撑不住了——一边减产高端SUV和皮卡,一边裁员600人,第三季度亏损高达12亿美元。
欧洲品牌同样焦头烂额。奔驰停止向美国进口电动豪华车;大众放缓德国产ID.Buzz的生产;保时捷干脆在9月宣布暂停多款电动车研发,转而加码燃油车型。
可惜战略回摆没能止住财务失血,其第三季度运营亏损逼近10亿欧元。公司管理层不得不承认:纯电豪华车的需求正在明显萎缩,产品路线必须重新校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对多数传统车企而言,这场退潮反而减轻了负担。除特斯拉外,几乎所有厂商在电动车业务上都亏钱,而豪华车型恰恰是亏损最重的部分。
销量下滑虽不是好消息,却意味着少亏一点。与此同时,市场正快速向大众化靠拢——目前已有十余款电动车起售价低于4万美元,日产和通用最近推出的Leaf与Bolt版本,甚至把门槛压到了3万美元以内。
福特虽然没说彻底放弃Lightning,但显然已将重心转向更务实的方向:一款尺寸更小、起售价约3万美元的电动皮卡预计2027年推出。
眼下,在铝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公司优先保障汽油版和混动版F-150的生产。那个曾象征电动雄心的旗舰,如今不得不为现实让路。
当补贴退坡、价格敏感回归、消费理性抬头,电动车的故事,正从炫目的“未来宣言”转向脚踏实地的“日常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