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来得迅猛而彻底,几乎重塑了整个科技世界的运行逻辑。在这场变革的核心,英伟达和OpenAI正以惊人的速度编织一张庞大的资本与算力网络。
不久前,英伟达宣布将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足以支撑一座中等城市用电量的AI数据中心。这笔交易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认知,更因其内在的闭环逻辑——英伟达出钱,OpenAI用来买英伟达的芯片——引发了对AI泡沫的深切忧虑。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就在消息公布后不久,OpenAI又确认与甲骨文达成一项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计划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等地建设名为“星际之门”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而甲骨文为支撑这些设施,随即向英伟达采购巨额芯片。资金从英伟达流出,经由OpenAI和甲骨文之手,最终又回流到英伟达的财报中,形成了一条看似自洽却令人不安的资金循环。
类似的结构在CoreWeave身上同样清晰可见。这家新兴云服务商因专注于提供英伟达GPU算力而迅速崛起。英伟达不仅在它上市时购入7%股份,还承诺未来购买63亿美元的服务。
另一边,OpenAI在IPO前获得了CoreWeave 3.5亿美元的股权支持,随后又将云服务合同扩大至224亿美元。这些交易层层嵌套,将硬件制造商、云平台和AI开发商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业内普遍认为,这种深度合作源于对算力需求的真实压力。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消耗着前所未有的计算资源,单靠传统融资模式已难以支撑。AMD与OpenAI的合作被视为打破技术垄断的关键一步,也让这家长期处于追赶地位的芯片厂商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与此同时,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也在加速布局,Meta预计到2028年将在AI基础设施上投入6000亿美元,而微软仅在2024年第三季度就宣布新增3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支出。
然而,这种由少数巨头主导、交易网络高度互联的模式,也让一些观察者感到不安。历史的回声隐约可闻——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中,企业通过交叉采购和互刷服务来虚增收入,最终导致市场崩盘。
尽管今天的AI已有真实产品和用户,但OpenAI至今仍未实现盈利,其支出远超收入,预计要到本十年末才能转正。如此庞大的投入,是否建立在可持续的商业逻辑之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