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933.97 1.32%
|
深证成指 13725.56 1.47%
|
恒生指数 26752.59 -0.29%
|
纳斯达克 23043.38 1.12%
|
日经225指数 48580.44 1.77%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345 文章
390749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千亿美元循环:英伟达与OpenAI的“左右手”游戏
2025年10月09日 05:41    
收藏  
举报

人工智能的浪潮来得迅猛而彻底,几乎重塑了整个科技世界的运行逻辑。在这场变革的核心,英伟达和OpenAI正以惊人的速度编织一张庞大的资本与算力网络。


不久前,英伟达宣布将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足以支撑一座中等城市用电量的AI数据中心。这笔交易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认知,更因其内在的闭环逻辑——英伟达出钱,OpenAI用来买英伟达的芯片——引发了对AI泡沫的深切忧虑。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就在消息公布后不久,OpenAI又确认与甲骨文达成一项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计划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等地建设名为“星际之门”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而甲骨文为支撑这些设施,随即向英伟达采购巨额芯片。资金从英伟达流出,经由OpenAI和甲骨文之手,最终又回流到英伟达的财报中,形成了一条看似自洽却令人不安的资金循环。

 

类似的结构在CoreWeave身上同样清晰可见。这家新兴云服务商因专注于提供英伟达GPU算力而迅速崛起。英伟达不仅在它上市时购入7%股份,还承诺未来购买63亿美元的服务。


另一边,OpenAI在IPO前获得了CoreWeave 3.5亿美元的股权支持,随后又将云服务合同扩大至224亿美元。这些交易层层嵌套,将硬件制造商、云平台和AI开发商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业内普遍认为,这种深度合作源于对算力需求的真实压力。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消耗着前所未有的计算资源,单靠传统融资模式已难以支撑。AMD与OpenAI的合作被视为打破技术垄断的关键一步,也让这家长期处于追赶地位的芯片厂商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与此同时,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也在加速布局,Meta预计到2028年将在AI基础设施上投入6000亿美元,而微软仅在2024年第三季度就宣布新增3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支出。

 

然而,这种由少数巨头主导、交易网络高度互联的模式,也让一些观察者感到不安。历史的回声隐约可闻——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中,企业通过交叉采购和互刷服务来虚增收入,最终导致市场崩盘。


尽管今天的AI已有真实产品和用户,但OpenAI至今仍未实现盈利,其支出远超收入,预计要到本十年末才能转正。如此庞大的投入,是否建立在可持续的商业逻辑之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英伟达无疑是这场热潮中最大的受益者。凭借在AI芯片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它不仅坐拥近4.5万亿美元的市值,还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深度介入整个生态。2024年,它已参与超过50笔AI初创企业的投资,从英特尔到CoreWeave,它的资金流向哪里,哪里就成为AI版图的关键节点。
 
美国政府的角色也在悄然显现。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持有英特尔股份,并计划从英伟达、AMD对华芯片销售中抽取分成,国家力量已深度嵌入这场技术竞赛。在华盛顿,主流态度倾向于支持本土企业扩张,认为这关乎全球竞争力。
 
当所有资源都向同一个方向汇聚,一个巨大的疑问也随之浮现:如果AI的实际商业回报无法匹配当前的资本投入,这张精心编织的网络是否会瞬间崩解?伯恩斯坦的研究报告提醒人们,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模式正将全球经济置于系统性风险之中。未来或许光明,但通往它的道路,从未如此充满不确定性。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AI闭环的数据中心基建狂潮:谁是真正的卖铲人?
   Vicky        2025/10/09 03:32
OpenAI牵手Stripe:电商开启对话即购物时代
   林天心        2025/10/02 01:31
阿里云栖大会牵手英伟达 机器人开发有了“标准套餐”
   林天心        2025/09/25 09:22
黄仁勋站台强调算力需求,DeepSeek所需的算力是目前模型的100倍
   陆一夫        2025/03/20 06:59
摩根大通:在美上市的比特币矿商市值达到创纪录水平
   流动的沙        2024/06/18 01:41
比特币难度爆发至61万亿,算力坚定不移
   流动的沙        2023/10/18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