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AI云市场正以惊人速度崛起,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新焦点。根据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Omdia)发布的《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已达2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迅猛,预计全年将实现148%的爆发式增长。报告进一步预测,到203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飙升至1930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阿里云以35.8%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超出第二至第四名总和,凭借其“AI全栈”战略巩固行业领导地位。火山引擎、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云分别以14.8%、13.1%、7%和6.1%的份额位列其后,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据超过75%的市场,凸显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生成式AI:市场增长的核动力
生成式AI(GenAI)的迅猛发展是推动AI云市场爆发的主要驱动力。自2023年以来,大语言模型(LLM)和多模态AI的突破引发了企业对算力、存储和模型训练的巨大需求。Omdia报告指出,生成式AI不仅重塑了云计算的商业模式,还推动了从传统IT架构向AI驱动的云服务转型。企业正加速将AI融入业务流程,涵盖从智能客服到自动化营销、供应链优化等多个场景。2025年,生成式AI相关工作负载的增长率已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动能。
阿里云作为市场龙头,凭借其Qwen(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和开放的AI生态,牢牢占据领先地位。2025年,阿里云全面开源Qwen 3模型,吸引了大量开发者与企业,推动AI应用的快速商业化。Omdia数据显示,阿里云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达到33%,上半年进一步扩大至35.8%,远超火山引擎(14.8%)、华为云(13.1%)、腾讯云(7%)和百度云(6.1%)。
阿里云的成功得益于其在数据中心、GPU算力和AI开发平台的全面布局,以及对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的积极扩展。
火山引擎(字节跳动旗下)以14.8%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展现出后起之秀的强劲势头。得益于字节跳动在短视频和内容推荐算法领域的技术积累,火山引擎在AI内容生成(AIGC)和多模态模型方面表现突出。其“豆包”大模型以低成本和高性能吸引了中小企业客户,尤其在电商和广告行业应用广泛。火山引擎还通过与阿里云类似的开放生态策略,快速扩大合作伙伴网络,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华为云以13.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凭借自研昇腾910C芯片和Pangu 5.5模型在企业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025年6月,华为云推出ModelArts Versatile平台,简化AI代理开发流程,并通过15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计划支持生态建设。
华为云的KooGallery市场交易额突破百万,超过50%的客户通过该平台完成交易,显示出其在企业服务领域的深厚根基。尽管受限于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华为云通过自研芯片和优化推理效率,成功缩小与国际厂商的技术差距。
腾讯云和百度云分别以7%和6.1%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四和第五。腾讯云在2025年第一季度受GPU供应限制影响,增长略显疲软,但其Hunyuan Turbo模型和Tencent Cloud Agent Development Platform(TCADP)的推出显著提升了竞争力。
腾讯云在游戏、媒体和金融行业的AI解决方案广受认可,特别是在AI驱动的实时互动场景中表现突出。2025年9月,腾讯云投资36亿元人民币在印尼建设第三数据中心,显示其加速国际化布局的决心。
百度云则凭借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厚积累,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2025年第一季度,百度AI云收入同比增长42%,占百度核心收入的26%。其“文心一言”模型在教育、搜索和智能交通领域表现强劲,但相较于阿里云的广泛生态,百度云更专注于垂直领域,市场多元化程度稍显不足。
AI云市场:千亿规模与激烈竞争
Omdia预测,中国AI云市场到2030年将达到19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28.5%。生成式AI的普及、算力需求的激增以及政府“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为市场注入了长期动力。然而,市场竞争也日益白热化。阿里云通过价格战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领先,但其Qwen2.5 Max模型的低定价(每千输入令牌0.0016美元)挤压了利润率。华为云和腾讯云则通过自研芯片和垂直行业解决方案迎头赶上,而火山引擎凭借灵活性和低成本迅速抢占市场。
全球AI云市场同样火热,2024年全球规模已达803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3270亿元,CAGR为32.4%。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云市场,凭借政府支持和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正在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通过在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建设数据中心,加速国际化布局。例如,阿里云计划投资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海外数据中心和AI研发,目标直指通用人工智能(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