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近日公布季度盈利数据,显示其利润在三年多来首次出现下滑。这则消息导致公司股票在9月1日(周一)于深圳和香港两大交易所大幅下挫,其中香港上市股份开盘时一度暴跌高达8%,创下自5月底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股价波动反映出比亚迪可能正受到中国汽车市场激烈价格竞争的冲击。投资者担心,该公司过去几年股价强劲上涨的势头或将迎来转折点。为缓解国内市场饱和和内卷化带来的压力,预计领先车企将加快海外扩张步伐。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在上周五(8月29日)发布了最新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0%,至64亿元人民币(约合11.5亿新元)。这与第一季度利润激增100.4%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受此负面影响,比亚迪在深圳和香港的股价周一收盘时分别下跌3.8%和5.2%。
比亚迪本季业绩下滑发生在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尽管官方在6月呼吁企业避免恶性竞争,但效果有限;前20大汽车品牌在7月的折扣力度大多维持不变、加大或仅略微收窄。
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也在8月推出Model 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车型,仅上市不到一个月就降价1万元,至25.95万元。
比亚迪在5月底大幅调价后,7月的折扣调整幅度也很小,平均折扣率仅从6月的7.9%降至7.5%。
目前,比亚迪约八成销量仍依赖中国本土市场,但其7月国内销量已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产量也创下17个月来首次下降。
除了价格战,比亚迪还面临市场份额被侵蚀的风险。像小鹏汽车这样的新兴电动车品牌,通过推出低价车型迅速扩大销量。小鹏汽车周一披露,今年前八个月交付量达27万1615辆,是去年同期销量的三倍多。
随着这些新兴品牌的快速崛起,比亚迪全年交付550万辆的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截至7月底,其销量仅为249万辆,还不到目标的一半。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表示,今年官方并未大力干预电动车市场的内卷化,主要因为电动车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政府反内卷的意图不是压制行业发展,而是鼓励企业在竞争中注重长远,避免过度消耗自身资源,以实现更可持续的未来。”
傅方剑建议,官方应加大力度支持中国车企走向海外市场,以避开国内价格战的泥沼。
实际上,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和营收仍分别增长14%和23%;同期海外收入飙升50%,达到1354亿元。彭博社分析称,这得益于比亚迪电动车需求的强劲,以及公司主动开拓国际市场以对冲国内不利因素。
我认为比亚迪的这一业绩波动虽短期内引发市场担忧,但也凸显了中国电动车行业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机遇。价格战虽能刺激销量,却可能牺牲长期利润和创新能力;比亚迪等巨头通过加速出海,不仅能分散风险,还可能在全球舞台上巩固领导地位,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更稳健地走向成熟。当然,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国际环境的协同支持,以避免贸易壁垒等外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