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星舰(Starship)在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星际基地(Starbase)成功完成了第十次试飞。这次试飞不仅实现了所有主要目标——包括成功部署8个星链卫星模拟器、在太空重启猛禽(Raptor)发动机以及在印度洋的精准软着陆——还标志着SpaceX在经历了三次连续失败后的强势回归。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试飞后兴奋地表示,星舰将在未来几年实现“24小时内24次发射”的壮举。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勾勒出一幅颠覆性的图景:通过轨道火箭,人类有望在十年内实现从北京到洛杉矶仅需30分钟的点对点旅行,成本甚至可能低于传统长途机票。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狂欢,更是SpaceX将航天从高高在上的科学实验转变为服务亿万乘客的交通产业的宏伟蓝图。
星舰的第十次试飞堪称一次技术上的“王者归来”。根据Space.com的报道,星舰在8月26日晚7:30(美国东部时间)准时升空,超级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以33台猛禽发动机的磅礴动力将星舰送入亚轨道。尽管一枚发动机在起飞后意外关闭,助推器依然凭借冗余设计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墨西哥湾执行了模拟降落测试,验证了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
星舰上半部分则成功进入亚轨道,完成了星链卫星模拟器的“Pez式”部署,并首次在太空点火重启猛禽发动机,为未来的轨道任务奠定了基础。尽管再入大气时,星舰的防护裙和控制襟翼因高温受损,但它依然在印度洋实现了精准软着陆,证明了其热防护系统的可靠性。SpaceX在官网上表示,此次试飞“为车辆性能的极限测试提供了宝贵数据”,标志着星舰项目重回正轨。
这场成功的背后,是SpaceX一贯的“打破再修复”哲学。与传统航天公司不同,SpaceX通过高频次的试飞快速迭代技术,即使面对失败也不退缩。2025年的前三次星舰试飞(第七、第八、第九次)均以失败告终,第九次试飞甚至因主燃料箱压力异常导致星舰在再入时解体。然而,SpaceX迅速查明问题,并在第十次试飞前完成了对船体36号(Ship 36)的替换和静态点火测试。正如《纽约时报》报道,SpaceX的试飞节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业界叹服,尤其是在NASA寄望星舰作为2027年阿耳忒弥斯三号任务登月着陆器的关键时刻。
马斯克的愿景远不止于此。在试飞直播中,他大胆预测,星舰将在6到7年内实现“24小时内24次发射”的壮举。这意味着,SpaceX不仅要解决星舰的快速复用问题,还要实现发射场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更令人震撼的是,马斯克提出,星舰的超高速度——可达商用飞机30倍、音速25倍——将彻底改变全球交通格局。
想象一下,从北京到洛杉矶的飞行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30分钟,乘客无需前往机场,只需在城市附近的“太空基站”登上星舰,就能瞬间抵达地球另一端。这种点对点火箭旅行不仅速度惊人,成本也可能低于传统航空。
《卫报》援引马斯克的话称,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发射从数十亿美元的“奢侈品”转变为服务数百万乘客的日常交通工具。这种愿景看似科幻,却在SpaceX的复用技术突破下逐渐清晰。
星舰的下一步计划同样令人期待。根据行业猜测,第十一次试飞可能直接进入轨道,释放真正的星链卫星,并在完成任务后再次尝试印度洋软着陆。第十二次试飞预计将首飞第三代星舰(Version 3),高度增至150米,载荷能力进一步提升。而第十三次或第十五次试飞,SpaceX可能尝试用发射塔的机械臂实现星舰上半部分的回收,俗称“筷子夹星舰”。
这一技术已在第五次试飞中成功回收超级重型助推器,未来若能实现星舰上半部分的回收,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为高频次发射铺平道路。SpaceX星际基地总经理凯西·卢德斯(Kathy Lueders)在2024年11月表示,公司计划在2025年完成25次星舰发射,尽管目前仅完成了4次,但这一目标反映了SpaceX的雄心。
与此同时,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也在刷新纪录。
2025年,猎鹰9号已完成100多次发射,占全球轨道发射质量的90%以上,其中一枚编号为B1067的助推器创下了单枚火箭30次复用的历史纪录。Spaceflight Now报道,这枚助推器在4月14日的星链6-73任务中第27次升空,展现了SpaceX在火箭复用上的绝对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星舰的超级重型助推器在第十次试飞中仅为第二次复用,但SpaceX的目标是在9次飞行内实现与猎鹰9号相似的复用效率。
这种大规模复用技术是SpaceX降低航天成本的核心,也是马斯克“30分钟全球旅行”愿景的基石。
然而,星舰的征途并非坦途。NASA的阿耳忒弥斯三号任务计划在2027年使用星舰作为登月着陆器,但多次试飞失败已让这一时间表岌岌可危。《纽约时报》指出,SpaceX必须在2026年前展示星舰的快速连续发射和轨道内燃料转移能力,否则阿耳忒弥斯三号可能推迟至2028年甚至更晚。
此外,中国航天在月球计划上的稳步推进——其在2025年8月成功测试了月球着陆器——让SpaceX感受到竞争压力。行业专家托德·哈里森(Todd Harrison)认为,中国有超过50%的可能性在NASA之前实现载人登月,这对SpaceX和NASA都是“心理上的打击”。
尽管挑战重重,SpaceX的创新速度和执行力依然让人叹服。星舰不仅是NASA登月计划的关键,也是马斯克殖民火星梦想的核心。《ABC新闻》报道,星舰的每次试飞都在有意测试极限,例如移除关键部位的热防护瓦以验证设计冗余。这种激进的策略让SpaceX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马斯克在直播中强调:“快速复用的可靠火箭是通往多行星生活的关键。”如果星舰能实现“24小时24次发射”和“30分钟全球旅行”,它将不仅改变航天产业的成本结构,还将重塑人类的交通方式。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SpaceX的星舰项目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对未来的重新想象。
30分钟从北京到洛杉矶的旅行,意味着全球化的新维度——商务、文化、生活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
而“30手火箭”的实现,预示着航天从高精尖领域走向大众化、商业化的新时代。
星舰的每一次试飞,都在为这一未来铺路。正如马斯克在X平台上所说:“星舰的成功不仅是SpaceX的胜利,更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起点。”在这场太空狂想中,SpaceX正在用行动证明,未来并不遥远,它或许就在下一次试飞的轰鸣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