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奢侈品行业正面临一场由汇率变动和消费行为转变引发的显著放缓。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曾经作为欧洲和日本奢侈品销售核心驱动力的美国和中国游客,因汇率不利变化而大幅减少海外消费,导致高端品牌在关键市场的收入承压。这一趋势标志着过去几年由旅游购物推动的增长周期出现逆转,行业进入调整期。
2024年,日本曾因日元汇率跌至30年低位,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扫货”,推动当地奢侈品销售额激增。与此同时,美元走强使得美国消费者在欧洲的购买力空前增强,巴黎、米兰等地的奢侈品门店人潮涌动。
然而,进入2025年,形势急转直下。受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征关税政策影响,美元走弱,日元则显著走强,曾经的汇率红利消失殆尽。这一变化直接抑制了跨区域旅游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迪奥(Dior)母公司路威酩轩集团(LVMH)首席财务官塞西尔·卡巴尼斯(Cécile Cabanis)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集团时尚与皮具部门第二季度销售额有机下降9%,主要原因正是游客消费模式的转变。
“美国游客的消费大幅放缓,”她明确指出,同时强调日本游客的消费下滑也未能被本地需求完全弥补。这一表态揭示了奢侈品行业对跨境旅游消费的高度依赖,以及当外部环境变化时的脆弱性。
《金融时报》进一步指出,美国市场的前景更加不容乐观。由于市场普遍预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导致进口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美国消费者可能提前减少非必需品支出,从而加剧奢侈品需求的疲软。
投资公司伯恩斯坦已将其对2025年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收入预测从此前的5%增长大幅下调至2%的负增长,以反映这一严峻现实。
伯恩斯坦分析师卢卡·索尔卡认为,旅游购物的下滑暴露了奢侈品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在过去的高增长阶段,各大品牌普遍采取大幅提价策略,其涨幅远超通胀水平,以维持高利润率和“稀缺”形象。
然而,消费者并非无条件接受。“奢侈品消费者仍然在追求价值——中国游客去日本并非为了看富士山,”索尔卡直言,“太多奢侈品牌抬高了价格。”当价格过高而汇率又不再有利时,消费者便选择留在国内或减少购买。
贝恩公司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全球奢侈品消费者群体减少了约5000万,从约4亿下降至3.5亿。
报告将这一萎缩归因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以及奢侈品价格持续攀升,导致部分中高端消费者退出市场。
面对销售下滑, 以 LVMH 为代表的主要奢侈品牌目前仍倾向于坚守高价策略,避免通过打折促销来刺激需求,以维护品牌的排他性和高利润空间。然而,这种策略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正面临挑战。
行业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价逻辑和市场依赖结构,从过度依赖游客消费和价格驱动,转向更注重产品创新、品牌价值和本地市场深度运营。
汇率的逆转不仅是一次短期冲击,更是一记警钟,提醒奢侈品行业:在变幻莫测的全球经济中,单纯依靠“高价+旅游”模式的时代或许正在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