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向全球发出治理倡议时,东道主上海同步亮出了一份力度空前的三年产业扶持计划:10亿元专项资金如同精准制导导弹,60%(6亿元)直指企业算力成本,30%(3亿元)用于降低模型使用门槛,剩余1亿元则瞄准数据资源困境,最高补贴比例可达合同全额。
这份由上海市经信委在大会期间发布的政策,将“降低企业成本”的核心目标清晰地写进了每一条细则。
这份高额补贴背后,是上海面临的现实挑战。正如工信部专家委员会成员盘和林所指出的:“资金厚度是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但高成本正在把创业者推向杭州。”
张江科技园内一家AI初创公司的现状颇具代表性——月租金竟占到运营成本的35%,这正是上海众多科技企业承受高昂运营压力的真实写照。
上海此举并非补贴竞赛的起点。200公里外的杭州,去年发放的2.5亿元算力补贴已催生“AI六小龙”企业矩阵;深圳设立专项基金培育本土大模型;北京则开放了政府采购目录。
在这场围绕计算资源的城市竞逐中,上海试图构建更精密的扶持体系:对新建研发机构提供最高5亿元启动资金保障,并配套人才住房补贴和税收优惠,旨在形成从研发到量产的闭环支持链条。
政策出台的时机耐人寻味。在美国白宫宣布“不惜代价领跑AI”行动后仅仅72小时,中国便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抛出国际合作倡议。
当国务院总理强调“避免技术垄断”时,上海的政策恰好展示了一种中国方案:聚焦底层算力、模型架构、数据资源这三大基础生产要素,以开放生态对抗技术壁垒。这种从产业根基入手的策略,在长三角创业者眼中,比单纯的税收减免更具吸引力。
上海将六成预算重仓算力成本的决策,精准命中了产业的痛点。据WAIC会场调查显示,高达67%的受访企业将“计算资源成本”列为首要发展障碍。当参会者们步出世博展览馆,手中那份列满具体补贴比例的告知单,或许正悄然改变着中国AI产业的地理格局。
上海通过这份精准有力的政策,不仅意在留住企业,更着眼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在全球AI竞赛的关键棋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