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八项关键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出口管制新规已悄然生效。距离最初政策意向发布约半年后,使用这些技术生产电池的制造商若需向海外转让,必须先行获取政府许可证。这一动作由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推动。
此次管制精准锁定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焦点在于先进正极材料技术——它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与使用寿命天花板。具体而言,被纳入清单的包括制造磷酸铁锂(LFP)、磷酸锰铁锂(LMFP)及其他特定磷酸盐基正极前驱体的三项关键技术。
同时,作为生产LFP等材料不可或缺的上游步骤,五项锂资源提取与加工技术同样被列入限制范围。此外,针对半导体关键材料镓的提取技术限制也得到细化,明确聚焦于离子交换与树脂法,替代了此前宽泛的“溶解法”。
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强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对正极技术的掌控之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前秘书长刘彦龙指出,中国占据了LFP与LMFP等关键材料全球产能的95%以上。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国产电动汽车中74.6%使用了LFP电池,包括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制造的Model Y。
而能量密度显著优于当前主流材料的LMFP,虽处于商业化初期,已被视为极具潜力的下一代正极材料。资源方面,中国坐拥全球16%的锂储量,2022年全球70%的正极材料产自中国。
技术博弈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壁垒。在商务部看来,正极材料技术涉足敏感领域日益增多,纳入出口管制是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必要之举。
行业观察者分析,此次政策设计颇具策略性:它针对尖端技术筑起壁垒,却未触动通用工艺,意图在维系中国供应链主导权的同时,为国际合作留存空间。刘彦龙强调,限制关键技术的海外流失,将有效保护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
当下,全球电池产业链重构加速。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头部电池企业正积极在海外布局产能。与此同时,日韩及美国的竞争对手正全力竞逐下一代电池技术突破。欧美更不断施压,要求中国电池产业链实现本地化生产。
在此背景下,出口管制被赋予更深层的战略意义。刘彦龙分析,限制核心正极生产技术的输出,将显著增加海外厂商建立独立供应链的难度,从而强化中国的议价能力。
“正极材料占据电池总成本的30%-40%,”他解释道,“控制其生产技术,可有效迟滞海外竞争者的扩张步伐。”
特别是针对被视为下一代关键的LMFP技术,当前的管控有望为中国企业争取宝贵的“三到五年”时间窗口,以蓄力应对下一轮创新浪潮。技术壁垒的构筑,本质是为本土产业升级换取关键的时间与空间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