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472.32 0.32%
|
深证成指 10508.76 -0.24%
|
恒生指数 23916.06 -0.64%
|
纳斯达克 20393.13 0.94%
|
日经225指数 39810.88 0.06%
|
股海柠檬精 初级编辑
261 文章
303813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美团、阿里、京东杀红眼 拼死烧钱换用户
2025年07月04日 01:06    本文来自 高盛
收藏  
举报

过去几年,美团一直在外卖和同城零售上占据主导。阿里和京东之前也试水过外卖业务,但常常投入几季就缩手。

但这次不同,巨头们不再把外卖看成一个单独业务,而是要把它整合进主App里,变成每天都能用的超级应用。用户每天点外卖、买饮料、急需药品、超市配送,都能产生高频流量,反过来带动主App上电商、旅行、酒店、金融等业务。所以哪怕短期赔钱烧补贴,巨头也愿意,因为这被视为获取长期用户粘性和降低获客成本的战略投资。

高盛估算,到2030年,中国的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包括外卖和即时电商)可达3.9万亿人民币,包括外卖2.4万亿和即时购物1.5万亿。

美团

美团在外卖上仍是绝对龙头,目前单日订单峰值约9000万。面对阿里、京东疯狂补贴,美团也在加大投入,比如推出“浣熊厨房”中央厨房模式,直播可视化提高食品安全信任、降低配送成本。另外,美团也在加码即时零售、生鲜超市,逐步把流量引到本地生活更多品类。但高盛预计2025年下半年到2026年,美团的利润率会被迫下调,因为要继续烧钱防守市场份额。简而言之,美团优势是用户心智和履约能力,但要保住江山,就得继续花钱。

阿里巴巴

阿里过去把饿了么当成独立业务,现在彻底整合进淘宝天猫集团里,强化淘宝即时零售。最近宣布500亿人民币投资计划用来支持商家和用户补贴。目标是通过外卖、饮料、急需药品、超市等高频场景,让淘宝App的日活跃用户(DAU)从4100万继续增长,把流量导回主站电商。

短期会导致电商利润下滑,因为补贴开支高,但中长期希望通过更高的留存率、用户频次提升电商利润率。总之,阿里希望通过即时零售实现电商业务的再增长。

京东

京东的日活用户(DAU)只有淘宝和拼多多的1/3,过去获客成本非常高。这次杀入外卖,并不是因为想靠外卖本身赚钱,而是想用高频流量替代原本烧营销广告的钱。

京东2024年营销支出约470亿,其中2/3都用在获客。未来希望转为外卖补贴这种更有效的获客。目前日订单稳定在2000-2500万,靠自有15万全职骑手强化履约体验,尤其在大中城市。长期来看,京东也希望靠即时零售带来的流量,带动主站自营电商、超市、3P商家业务增长。简而言之,京东不是靠外卖赚钱,而是靠外卖拉人来逛京东。

拼多多

拼多多没有深度参与这轮外卖补贴大战。社区团购“多多买菜”吸收了美团优选退出后的库存和供应链。即时零售业务也在小规模试点,但更多依赖顺丰同城等第三方配送,而不是自己砸钱做骑手体系。

高盛认为,拼多多用户追求低价,对配送时效要求没那么高,这让拼多多可以避免掉进高烧钱、低利润的恶性竞争。在外卖大战里,拼多多选择冷眼旁观,反而能保持利润韧性。

大战才刚开始,谁能成为万能App?

高盛报告的核心观点是,短期内如2025下半年到2026年,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都会继续亏损,各家要烧钱换用户。中长期如2027年以后,等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补贴退潮,这些平台可能在GMV利润率上迎来回升。

投资者要看谁能撑到最后,并把这部分用户流量转化为主电商业务的增长和利润。用通俗的话讲,这场外卖即时零售大战,就是各大平台在抢占用户的手机入口,希望把自己做成国民级万能App,谁能成为中国的“超级App”,谁就能在未来的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里赢得更多。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从外卖食物链中的“四角博弈”看未来外卖经济发展
   敛财居士        2025/04/28 08:46
京东搅局重塑外卖行业 冰火两重天
   罗斯巴德        2025/04/27 07:10
用户抱怨外卖价格越来越贵,商家抱怨菜品没利润,所以钱去哪了?
   Leora        2020/09/10 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