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最新一版的国家育儿补贴方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且未满三周岁的儿童,给予每年3600元人民币(约合503美元)的育儿津贴,直至年满三周岁。
北京希望通过直接的经济激励,缓解生育意愿低迷对国家人口结构带来的冲击,是又一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一轮尝试。这次补贴政策由中央推动,不同于以往主要针对二孩或三孩的地方性补贴,其覆盖范围更广,首次明确将独生子女家庭纳入资助范畴。
但一些经济学者认为此次育儿补贴的金额“数额微小”,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是国家层级的推动,因此其意义比内容更具有参考性——既从国家的政策转变为更大规模的支持计划铺路。
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中国的生育率不升反降。2023年总和生育率从前一年的1.0小幅回升至1.2,但依然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所需的2.1。全国出生人口也持续走低。
虽然2024年新生儿总数为954万,同比增长5.77%,但根据最新的的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的新生儿数量有可能会下滑至880万以下。联合国预测,如现有趋势不变,到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会跌破8亿。
人口结构变化事关劳动力供给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也会动摇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根基。而全国统一补贴就成为一种强而有力的政治信号,表示中央层面对人口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
然而,过去地方层面的试点成效喜忧参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曾推出针对二孩和三孩分别给予5万和10万元的高额补贴,引发全国关注;湖北天门市在推行补贴后,出生人数出现显著反弹,成为少数成功案例之一。但大多数地区的补贴金额有限,覆盖范围狭窄,难以扭转整体低迷的生育趋势。
不过,有研究指出,如果想通过补贴的方式来提升新生儿出生数量。就必须正视补贴金额与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落差。其中高昂的教育成本、职场性别歧视、收入减少、育儿支持体系缺失等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其中,性别角色的固化被认为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重要因素。最近由复旦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若育儿补贴能更多向男性倾斜,长期内对提高生育率的效果要显著优于仅对女性提供支持。
研究者分析了23个国家的数据,指出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承担主要育儿职责的预期,正在与经济现代化发生严重冲突。
该研究特别强调,与其短期内通过女性补贴提升出生率,不如推动男性参与家庭事务,从根本上改善生育社会氛围。在模型推演中,男性育儿补贴更有助于推动社会性别角色的变革,形成“更具平等性的稳态”,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
学者认为男性育儿补贴能加速向长期更平等的社会状态过渡,使政策影响持续显现,女性因社会观念改善而更愿意生育。此外,研究还发现,服务业比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女性平均生育数就下降0.1,而这一效应在社会文化越保守的地区越显著。
中国部分地方政府已开始尝试推动家庭责任共享。四川省近期提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修订,将男性陪产假由20天延长至30天,同时将女性产假按照子女数分别延长至90、120和150天,婚假也从5天增加至20天,若进行婚前健康检查者额外增加5天。这些修订目前处于征求公众意见阶段,尚未正式实施,但释放出推动两性共担家庭责任的政策导向。
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让人们愿意生育,还包括如何让一个由性别分工深刻影响的社会,能更快的适应新的家庭结构形态。
如果说3600元的现金补贴是拉开生育激励新序幕的“第一幕”,那么下一步或许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性别政策革命,把育儿这件事,从“她的责任”变成“他们的共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