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380.19 -0.22%
|
深证成指 10219.62 -0.72%
|
恒生指数 23544.31 -1.19%
|
纳斯达克 18999.37 0.67%
|
日经225指数 36985.87 -0.84%
|
罗斯巴德 总管理员
1783 文章
3056511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社会热点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难以替代
2025年05月22日 08:41    
收藏  
举报

近年来,美国大学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国学生入学人数持续下降。这一现象给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美国经济都带来了显著影响。为了弥补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美国大学将目光投向了印度学生,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曾经,中国学生是美国大学国际学生群体中的主力军。研究显示,他们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 140 亿美元。在 2023 年,美国对华教育相关服务贸易总额高达 460 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与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留学生通常支付全额学费,在住宿和伙食方面也投入不菲,并且大多集中在高成本课程中,每年学费在 38,000 至 62,000 美元之间。如此高额的消费,为美国大学的财政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NAFSA 数据表明,中国学生的消费支撑了 378,000 个美国就业岗位。
 
但自疫情以来,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中产以上家庭财富缩水。一方面,股市震荡使得许多家庭的金融资产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让以房产为主要资产的家庭资产价值严重缩水。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家庭收入增长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于留学这种高额支出变得更加谨慎。

 
除了经济因素,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下降还有其他多重原因。国内大学教育质量近年来显著提升,在全球大学排名中,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名次稳步上升,国内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与美国动辄 38,000 至 62,000 美元的高额学费相比,国内大学的学费相对亲民,这也使得许多家庭更倾向于国内求学。并且,中国学生毕业后在美国的就业难度增加,许多中国公司更青睐招聘国内大学毕业生,使得出国留学的 “性价比” 降低,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带来极高的声望和回报。《Los Angeles Times》报道显示,在华专家认为中国学生赴美人数可能已达峰值。据《University World News》报道,2025 年 1 月,对美国学习的兴趣下降了 42%。
 
面对中国学生减少的困境,美国大学积极调整策略,大力招募印度和尼日利亚学生。在初期,这一策略似乎取得了一定成效,印度甚至短暂超过中国,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然而,好景不长,从 2024 年 3 月到 2025 年 3 月,国际学生总数减少了 130,000 人,下降幅度达 11%,潜在收入损失高达 40 亿美元。其中,印度学生减少了 99,000 人,下降比例为 27.9%;尼日利亚学生同比下降 16%。

(绿色中国留学生,蓝色印度留学生)

24年中国学生的人数比23年有所回升,但也与高峰期的35万一年少了30%。


从财务角度深入分析,中国学生与印度、尼日利亚学生在学费贡献上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学生课程费用每年在 38,000 至 62,000 美元,而印度学生为 10,000 至 40,000 美元,尼日利亚学生的学费水平与印度类似。研究清晰地表明,在财政贡献上,需要 2 名印度学生或 3 名尼日利亚学生才能勉强替代 1 名中国学生。并且,中国学生多集中于高成本系科,而印度和尼日利亚学生在专业分布上较为分散,这进一步加大了替代的难度。
 
中国学生减少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每年达 320 亿美元,中国学生数量的下降直接冲击了学校财政,许多大学因财政危机,再加上美国本土学生人数也在下降,不得不关闭校园部分区域、缩减系科。特朗普时期的政策变化,更是使得这一情况雪上加霜。
 
类似的问题并非美国所独有。在英国,2024 年中国本科生申请数量下降了 37%,从 31,400 人降至 19,680 人;澳大利亚的大学也因中国学生减少而面临收入损失。
 
综合来看,中国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在短期内难以被印度或尼日利亚学生完全替代。美国大学招生策略的遇挫,背后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展望未来,美国大学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并深度调整招生模式,加强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探索新的合作形式与项目,以应对中国学生减少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10月18日午间热点播报
   陆一夫        2021/10/18 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