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考虑推出由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其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地位,并在数字金融领域与美元主导的加密资产展开竞争。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务院将于本月审议一份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货币战略的路线图,该方案若获通过,将标志着中国在数字资产政策上的重大转向。
长期以来,中国对加密货币采取严格管控。2021年,出于金融稳定和资本外流风险的考量,中国全面禁止了加密货币交易与挖矿活动。
然而,随着全球数字货币生态快速发展,尤其是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在跨境支付、贸易结算和去中心化金融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中国正重新评估其立场。
中央高层将于8月底举行会议,重点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及稳定币的可行性,旨在为稳定币在商业和跨境场景中的应用确立政策框架。
稳定币是一种通常与法定货币挂钩的加密资产,因其价格稳定、交易高效,已成为全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全球稳定币供应量中超过99%与美元挂钩,总规模达2470亿美元。
相比之下,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仅为2.88%,处于两年来低位,而美元占比高达47%。这一巨大落差凸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也促使中国寻求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金融体系的限制。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严格的资本管制和长期贸易顺差制约了人民币的自由流动与广泛接受。专家指出,这些结构性因素可能同样影响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广。
然而,中国仍将稳定币视为提升货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中国香港已率先迈出监管步伐,于8月1日成为全球首批发布法币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地区之一。未来,人民币稳定币的试点可能率先在香港和上海启动,并在跨境贸易、大宗商品结算等场景中探索应用。
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中国也有望推动成员国探讨使用人民币及数字稳定币进行区域贸易结算,进一步拓展其地缘金融影响力。
这一战略也与全球趋势相呼应。韩国正计划允许发行韩元支持的稳定币,日本也在构建相关监管框架,亚洲多国正加速布局数字货币赛道。
与此同时,美国近期由特朗普签署《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确立美元稳定币的监管规则,意图巩固其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稳定币计划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围绕未来全球货币权力的博弈。
渣打银行预测,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达到2万亿美元。若中国成功推出可信、合规且广泛接受的人民币稳定币,将有望在跨境支付、一带一路融资、数字贸易等领域形成替代路径,逐步削弱美元的结算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