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8%,创下一年来的最慢增速,但这一表现仍与分析师预期基本吻合。
分季度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015036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三季度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
国家统计局指出,增速回落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与国内结构调整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经济“稳”的格局与“韧”的特性并未改变。
投资端的压力尤为突出,成为拖累经济的核心因素。今年前九个月,包含房地产的固定资产投资意外萎缩0.5%,这是2020年疫情以来首次出现此类情况,远超路透社调查分析师预期的0.1%增长。
细分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仅增长1.1%,制造业投资增长4.0%,双重放缓直接拉低了整体投资水平。房地产投资的跌势更为陡峭,截至9月份的一年内降幅扩大至13.9%,较前8个月的12.9%进一步加深,成为投资端的最大 “拖累项”。
保银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智威在报告中直言,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 “罕见且令人担忧”,并警告第四季度 GDP 增长将面临显著下行压力。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显现结构性特征,而非短期波动。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兼职副教授布鲁斯・彭指出:“房地产投资疲软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之前预期的要长,这可能代表着一场结构性调整,投资可能永远不会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在他看来,如何通过其他领域投资填补地产留下的缺口,已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课题。即便扣除房地产投资,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仅为3%,较截至8月份的4.2%明显回落。
私营部门投资更显乏力,除房地产外的私营投资增长2.1%,较前值3%进一步下滑。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对此一针见血:“投资支出疲软,尤其是私营部门,反映出对经济前景及政策支持的信心不足。”
工业生产的超预期增长成为经济中的重要亮点,展现出制造业的韧性。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不仅高于8月份的5.2%,更远超5%的市场预期,环比亦增长0.64%。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4%,制造业增长7.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突出,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9.6%,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8%、16.3%。
国有控股企业与股份制企业分别增长6.5%和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 5.8%,私营企业增长 4.6%,多元主体共同支撑了工业回升。这一增长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密切相关,成为对冲下行压力的关键动能。
消费市场呈现 “稳中有缓” 的态势,政策效应边际减弱。9月份零售额同比增长3%,符合分析师预期,但较8月份的3.4%有所放缓。家电销售的变化尤为典型:9月单月仅增长3.3%,与前三季度25.3%的累计增幅形成鲜明对比,直接反映出消费品补贴计划的支持力度正在减弱。
不过,收入增长仍提供支撑,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5%,农村居民增长6%,9月份城镇失业率亦从5.3%小幅降至5.2%。
宏观层面仍面临多重挑战,政策保持审慎基调。通胀数据呈现分化特征: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上涨至2024年2月以来最快,但受通缩压力拖累,总体通胀率下降0.3%,低于预期。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已连续第六个月维持基准贷款利率不变,一年期 LPR 为3%,五年期 LPR 为3.5%,符合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