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月经济数据显示增长动能明显放缓,工业产出与消费增速双双回落,凸显政策制定者在应对国内需求疲软与外部贸易风险双重挑战中的复杂处境。
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较6月6.8%的增速显著下滑,创下2024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亦低于市场预期的5.9%。
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较前值4.8%大幅放缓,为2024年12月以来最低增速,亦不及预期的4.87%。这一系列疲软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上半年相对稳健的表现后,正面临下行压力加剧的风险。
内需疲软成为当前经济的主要制约。尽管中央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2025年政策重点,推出大规模“以旧换新”补贴计划以刺激家电、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7月中旬,该计划已带动超1.6万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但政策红利正趋于减弱。
部分省份因补贴资金耗尽,已暂停对某些商品的补贴,导致消费拉动效应边际递减。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跌幅较上半年扩大,新房销售面积降幅也从上半年的3.5%扩大至4%,行业信心修复仍需时日。
尽管内需不振,出口却成为意外亮点。7月中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2%,创下4月以来最高增速,主要得益于对非洲、欧洲等非美市场的强劲出口以及集成电路出口的大幅增长。
中美于5月中旬达成临时关税休战并近期延长90天,避免了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三位数关税,为中国企业争取了出货窗口,部分企业提前发货以规避未来风险。然而,分析师指出,出口的短期回暖难以抵消内需长期疲软的拖累。
保银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尽管出口表现强劲,但整体经济增长势头正在减弱,市场普遍预期经济将温和放缓。考虑到上半年 GDP 增速已超过5%的全年目标,政策层对下半年增长适度回落具备一定容忍度。
投资端同样表现乏力。2025年前七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远低于预期的2.7%,增速较上半年的2.8%继续下滑,反映出企业扩产意愿不足。
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处于通缩区间,7月 PPI 同比下降3.6%,与6月持平,创近两年来新低,长期价格下行挤压企业利润,抑制了资本开支动力。
此外,极端天气也对经济活动造成干扰,全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水和破纪录高温,影响了工厂生产和日常商业运营,进一步加剧短期波动。就业市场压力有所显现。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较6月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劳动力市场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尽管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宏观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但他也坦言,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存在。
在全球经济格局动荡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反复无常,构成持续的外部不确定性。尽管当前关税休战提供了缓冲,但长期贸易摩擦风险未除。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调整深化、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等问题相互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