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美达成关税休战协议,中国7月制造业活动仍意外降至六个月来最低水平。
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3,低于6月的49.7,也不及彭博社调查经济学家给出的 49.7 预期中值 —— 这一数值低于50的荣枯线,意味着制造业活动处于收缩状态。
非制造业领域同样呈现降温态势,建筑和服务业活动指数从上月的50.5微降至50.1,略低于50.2的预期。
国家统计局在数据解读中指出,部分地区遭遇的高温、暴雨及洪涝灾害扰乱了生产节奏,同时强调7月本就属于制造业传统淡季,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指标回落。
作为每月最早发布的官方经济数据,PMI 向来被视为反映中国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先行指标,此次数据无疑释放出值得警惕的信号。
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对东南亚出口的激增以及对美出口的暂时稳定,然而这种韧性正面临考验。上周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降至近三个月低点,较前七天下降近7%,成为贸易可能放缓的早期预警。
消费端的疲软更添隐忧,中国央行近期调查显示,上季度家庭悲观情绪加剧,对就业市场的预期跌至历史最低水平,这不仅抑制消费意愿,还可能加剧通货紧缩压力。
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速超过5%的官方年度目标,但市场对下半年放缓的担忧持续升温,此次 PMI 数据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预期。
从更长期的趋势看,自今年4月起,中国官方制造业 PMI 便持续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回溯中美贸易关系,4月双方曾将相互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100%以上,5月虽达成90天内取消大部分加征关税的休战协议,但该协议将于8月中旬到期。
细分指标显示,7月制造业就业、新订单和原材料库存三大分项均陷入萎缩,其中就业指数从6月的47.9小幅回升至48,虽有改善但仍处收缩区间,反映出企业用工需求依然疲软。
极端天气的影响尤为显著,本周北京郊区发布最高级别暴雨红色预警,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这类灾害不仅直接冲击生产,还对供应链稳定性构成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海关总署本月初数据曾显示6月出口同比增长5.8%,足以抵消对美出口的下滑,但港口吞吐量等高频数据已暗示后续动力不足。
整体来看,中美关税休战带来的喘息空间未能有效提振制造业信心,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与内部需求的持续疲软形成叠加效应。
尽管上半年的高增长为全年目标奠定了基础,但要实现可持续的、有质量的增长,仍需克服内需不足、外部风险和信心修复等多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