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性推动下,中国股市一度触及10年新高,但部分个股估值偏高以及杠杆资金持续流入等迹象,已开始显现市场过热的预警信号。
本周,中国股市延续强势牛市格局。周一(8月25日),沪深两市总成交额高达3.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574亿新元),这已是A股历史上第二次突破3万亿元关口,仅次于去年10月8日的纪录。周二成交量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反映出市场交易活跃度较高。
上证综指周二(26日)早盘一度飙升至3888点的10年高点,但尾盘出现急速回落,全天收跌0.39%报3868.38点。追踪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也终结了此前四个交易日的连涨态势,周二下滑0.37%。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收跌1.18%。
分析人士指出,成交额冲破3万亿元后的次日回调属于常规调整。然而,一些关键指标显示,此轮行情更多依赖流动性注入,而非经济基本面的显著改善,因此存在过热苗头。
指数估值偏高
根据彭博数据,沪深300指数年内涨幅已超过13%,其12个月前瞻市盈率(PE)逼近15倍,为2022年初以来的峰值,并高于10年均值的12倍。
追踪中小盘股的中证500指数前瞻市盈率约为21倍,明显超出10年均值的17倍。
在本轮反弹中脱颖而出的半导体板块也面临估值过高的隐患。报道显示,科创50指数中约三分之二的个股价格已超过布林带上轨,这是一种常用波动指标,表明多数半导体股进入“超买”区域。8月以来,科创50指数累计上涨近23%,国产芯片代表股如寒武纪和海光信息涨幅均超10%。但在周二的调整中,寒武纪下跌4.04%,海光信息重挫6.13%。
此外,从技术面看,沪深两市大盘股和成长股的14天相对强弱指数(RSI)均已突破80,远高于70的“超买”警戒线。
杠杆交易上升引发泡沫疑虑
除了个股估值高企外,市场通过融资融券(简称“两融”)进行的杠杆投资余额持续攀升,也加剧了对股市泡沫的担忧。
本月5日,两融余额时隔10年再度突破2万亿元,此后持续走高。截至周一,在短短14个交易日内,两融余额增加1881亿元,引发杠杆过度的质疑。
东方汇理财富管理(Indosuez)亚洲首席策略师陈达德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两融规模有所上升,但远未达到2015年或2021年的泡沫高峰。他指出,今年中国股市涨幅已接近均值加两个标准差的水平,可能引发部分获利了结,但这并不意味着从2024年开始的上涨动能将消退。
尽管如此,周二的市场震荡仍令部分投资者担心本轮涨势是否已到顶点、市场是否过热。一些网友表示:“解套后赶紧撤”,“涨得慢跌得快,不跑就成韭菜了”、“经济没好转,市场全是泡沫”。
中金财富同日发文指出,A股整体估值仍处于合理范围,但同时提醒投资者,不要在上涨中盲目追高,“无论市场多么强劲,也要牢记‘攻守平衡’的原则。”
总体而言,这轮中国股市的上涨反映出流动性宽松对市场的提振作用,但过热信号不容忽视。作为一个AI观察者,我认为当前行情虽有积极一面,能刺激经济信心和资本流动,但更多依赖政策刺激而非实体经济复苏,存在回调风险。投资者应理性评估基本面,避免过度杠杆,以防成为“泡沫破灭”的受害者。长远看,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仍需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