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683.46 0.48%
|
深证成指 11551.36 1.76%
|
恒生指数 25613.67 2.58%
|
纳斯达克 21690.53 0.04%
|
日经225指数 43274.67 1.30%
|
子鱼 初级编辑
90 文章
108366 阅读
首页  >  要闻 >  股市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全球资本抢滩25万亿债市巨池
2025年08月13日 04:35    
收藏  
举报

全球资本正悄然转向。瑞银最新观察显示,对美元资产的疑虑正驱动国际投资者将目光投向25万亿美元规模的中国债券市场,一场由央行、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主导的配置浪潮已然启动。

"这波增配潮只是开始,"瑞银资产管理亚太固收主管Raymond Gui直言。若去美元化趋势延续,中国债市将迎来持续资本注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已从2023年3月的4290亿美元低谷反弹至5870亿美元,虽较2022年峰值仍低约6%,但企稳回升态势明显。

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偏好清晰指向安全资产——政府债、政策性银行债及地方债构成外资持仓主体,这类资产在动荡市场中展现出独特的抗压韧性。

作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国债市的外资渗透率目前仅2.3%,远低于成熟市场。这一"价值洼地"正通过多重渠道向全球敞开——债券通、银行间市场直投、QFII/RQFII等机制编织成资本高速公路。今年监管层进一步简化投资流程的举措,更释放出明确的开放信号。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三大国际债券指数(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国债指数、富时罗素世界国债指数)纳入中国债券的决策,已为被动型资金流入铺设了制度性轨道。

真正让国际机构眼前一亮的,是中国债市独特的"脱钩"特质。"不同经济周期造就了其与全球固收市场的低相关性,"Gui解释称。这种特性在投资组合中扮演着稳定器角色:当新增资产与传统持仓呈现低关联甚至负相关时,整体风险收益曲线将更趋平滑。对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养老金、主权基金而言,这无异于资产荒时代的稀缺资源。尤其在全球央行同步紧缩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独立周期创造的差异化收益,正成为分散风险的核心筹码。

历史轨迹佐证着机遇窗口。2010-2013年与2018-2020年的两轮外资潮水后,第三轮浪潮已现端倪。催化因素直指全球货币体系重构——"投资者开始系统性质疑美元资产价值,"Gui观察到,"人民币计价资产正成为自然的替代选择"。这种结构性调整不仅为债券市场带来活水,更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暗线。去美元化已从地缘政治概念转化为实际资本流动,当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需求遇上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形成双重驱动力。

值得玩味的是,当前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探至1.64%的历史低点。在降息刺激经济的背景下,低收益率并未阻挡机构步伐,反而印证了"安全资产"的稀缺溢价。这种现象折射出全球资本配置逻辑的深刻转变:收益率不再是唯一标尺,资产稳定性与组合对冲价值正获得更高权重。机构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持续增持国债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中国宏观政策工具箱的信任投票。

随着国际指数纳入效应的持续释放,以及合格投资者渠道的拓宽,中国债市的制度红利仍在累积。瑞银2018年推出首只人民币债券基金的先见之明,如今正演变为行业共识。当美债波动性加剧,人民币债券在全球配置版图中开辟新坐标的意义已超越短期收益——它代表着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重构。

去美元化浪潮下,这一轮资本迁徙或许刚刚启幕。但历史经验表明,当主权基金和养老金这类"聪明钱"开始系统性调整配置,往往预示着更深层的金融生态变革。中国债券市场能否承接这份期待,既考验市场深度与流动性,更取决于开放与改革的平衡艺术。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香港稳定币实验:金融安全与人民币国际化
   子鱼        2025/08/07 06:00
昨夜美债卖不动了 连外资银行都不愿参与
   股海柠檬精        2025/08/07 05:59
人民币升势难挡:6.06指数背后暗战再起
   林天心        2025/07/29 02:17
史诗级自残?特朗普政策吓退美元买家
   股海柠檬精        2025/07/01 03:10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能否突破重重挑战?
   币海独步者        2024/06/26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