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剔除保障房后)环比下跌0.45%,创下2024年11月以来最大单月跌幅;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66%,则是2024年10月以来最深的月度跌幅。环比、同比双双加速下滑,表明房地产市场需求仍在持续萎缩。
过去四年,中国楼市已进入深度调整期,长时间的房价下跌严重削弱了居民将房产视为“财富锚”的信心,由此形成“越跌越不买、越不买越跌”的负循环,进一步拖累消费和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阻力之一。

为提振市场,8月底北京、上海、深圳相继放宽限购,尤其在郊区几乎全面解禁。然而,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11月13日在上海的媒体圆桌会上表示,此轮政策力度明显弱于2024年9月那轮全国性“一揽子”措施,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城市化进程放缓,基本面支撑不足。他判断:“房地产政策边际效应正在快速衰减,住房市场尚未探底,预计一年之内难以出现趋势性企稳和复苏。”
中国房地产真正的“病根”早已不是短期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端长期透支、居民杠杆过高与人口结构恶化叠加形成的系统性危机。过去二十年,土地财政、开发商高周转、居民加杠杆买房共同推高了房价,也把整个经济绑在一辆过载的列车上。如今列车减速,惯性却让它继续下滑。当前政策仍在沿着“保交楼→放松限购→降首付→降利率”这一老套路递进,本质上还是想把居民再次拉回高杠杆买房的老路,但居民已经不敢、也无力再加杠杆了。

真正的拐点不会靠再多一轮刺激出现,而要等到三个条件同时满足:①开发商债务出清基本完成,②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大幅降低,③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完成被动去杠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时间跨度很可能要3—5年,甚至更长。在这期间,楼市大概率会继续“阴跌”,成交量低位徘徊,价格缓慢下行,但系统性崩盘的概率也不高——因为决策层已经用尽一切手段在“托底”。
对普通人来说,最现实的结论是:短期内不要指望楼市快速反弹,把房产当作主要财富增值工具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把预期从“炒房致富”调整到“租售比合理、居住属性为主”,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接下来的调整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