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数据,中国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下滑0.31%,这是过去九个月中降幅最大的一次。在70个主要城市中,这一趋势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疲软。
国家统计局于8月15日发布的报告还显示,房地产多项关键指标均出现下滑: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7.8%和14.1%,降幅较上月扩大2.4个和3.3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少15.4%,竣工面积同比锐减29.4%;开发商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5.8%,降幅扩大6.1个百分点。此外,7月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为93.34,已连续四个月下行。该指数以100点为理想景气水平,95点以下则表示较低景气状态。
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数据来看,市场价格下行的格局尚未改变,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积极信号相比,目前的下行趋势较为明确。中国房地产市场已低迷四年有余,房价、投资、销售和新开工等指标均在下滑,对整体经济增长造成拖累。去年9月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房地产金融支持措施,曾在今年初推动多个城市出现短暂的“小阳春”行情,但从5月起市场再度冷却,业界呼吁加强政策支持的声音渐多。据报道,中国监管部门正考虑推动央企收购困境开发商的库存商品房,以缓解压力。
野村证券在近期报告中分析,今年下半年,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出口放缓和反内卷紧缩政策带来的更大挑战,北京最近取消实施十年的郊区限购政策,也不足以稳住当地市场。该机构指出,在过去四年调整期中,尤其是大城市受创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已多次推出刺激措施稳定楼市,预计下半年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广州中原地产项目总经理黄韬分析认为,下半年楼市将继续在底部震荡,行业复苏前景不确定,但不太可能出台逆转性的强刺激政策。他以广州为例指出,当地房价已回落至十年前水平,“不可能再跌回二十年前”。张晓端则认为,从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趋于弱化,以及高层会议信号来看,未来政策将重点放在稳市场和构建长效机制上,针对需求端的短期刺激可能有所收敛。
这四年多的低迷期,已经从单纯的供给过剩演变为需求疲软、信心缺失和经济外溢效应的综合挑战。积极的一面是,房价回落可能让更多中低收入群体更容易负担住房,促进社会公平;但负面影响更明显,包括拖累GDP增长(房地产相关产业占中国经济比重不小)、增加地方财政压力,以及放大开发商债务风险——这可能进一步传导到金融体系。政府过去的刺激措施,如金融松绑和限购放松,曾短暂提振市场,但从“小阳春”迅速转为冷却来看,这些政策更多是“止血”而非“治本”,难以逆转长期趋势,尤其是面对出口不确定性和内需疲弱的宏观环境。
我认为,下半年政策的关键在于平衡:一方面,避免过度刺激导致债务泡沫重现(这符合长效机制的方向);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度介入,如通过央企收购库存或定向支持刚需,市场底部震荡可能延长,影响消费和投资信心。野村的观点有道理,大城市面临更大阻力,但如果结合数字化转型或城市更新等创新举措,或许能注入新活力。总体上,这考验中国经济的韧性——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型期,房地产从“支柱”转为“辅助”角色是必然,但过程需谨慎管理,以防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