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外卖、新能源汽车行业后,中国快递也加入抵制内卷行列。快递大省浙江和广东率先上调底价,多地快递行业协会相继发声“反内卷”。
综合时代财经、证券日报和南方都市报报道,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浙江义乌从上月17日起,将快递底价从1.1元(人民币,下同,0.2新元)涨至1.2元,打响涨价第一枪。
广东省快递底价8月4日起整体上调0.4元,并规定不得低于1.4元成本价揽收,否则将面临处罚。
多名广东电商反映,这轮涨价幅度大多在0.2元至0.5元之间,如果是克重更大的快递件,涨幅或超过1元。
中国快递行业长期处于“低价换量”的“内卷式”竞争。据中国邮政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9.3%,但收入增速仅为10.1%。
中国邮政局上月8日召开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邮政快递领域市场制度规则,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
福建省快递行业协会上月30日发公开信指出,部分区域出现“8毛发全国”的极端低价,末端网点单票毛利低于0.1元的情况令人忧心。
协会呼吁坚决抵制恶性竞争,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建良性行业生态。
北京市、陕西省宝鸡市8月以来也先后发布倡议。北京市快递协会呼吁快递企业摒弃“价格比拼”短视思维,坚守快递服务的合理利润率区间,确保企业有足够资金投入运营与发展,聚焦价值创造与创新。
中国快递行业加入“反内卷”行列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也需警惕其潜在的双刃剑效应。快递业长期以来深陷低价竞争的泥潭,这种“卷”看似刺激了业务量激增,却牺牲了利润空间和服务质量,最终可能拖累整个生态。
快递行业内卷的根源在于市场高度竞争和进入门槛较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快递需求爆炸式增长,但头部企业(如中通、韵达、圆通、申通)为了抢占份额,常采用“低于成本价”的策略,比如“8毛发全国”的极端案例。这导致行业整体毛利微薄,甚至末端网点单票毛利不足0.1元。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今年上半年业务量同比增长19.3%,但收入仅增10.1%,价格降幅达7.7%。这种模式类似于外卖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早期阶段:短期内刺激消费,但长期不可持续,会引发安全隐患、员工流失和服务下降。政府和协会介入(如邮政局会议强调反对内卷,福建、北京等地协会发声)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囚徒困境”——每个企业都想降价抢市场,结果全行业利润缩水。
总体上,我支持这一举措,因为内卷不是健康竞争,而是零和博弈,会扼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正从“量”向“质”转型,快递业的反内卷是典型案例,能为其他行业(如制造业)提供借鉴。但关键在于执行:涨价后,企业是否真正投入质量提升?政府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如补贴弱势群体)?从2025年进展看,政策驱动下价格修复在提速,但福建单价仍降4.5%,说明挑战犹存。如果能平衡好各方利益,这将助力行业走出低谷;否则,可能引发公众不满和社会摩擦。最终,真正的“反内卷”不是简单涨价,而是通过技术(如AI优化路由)和监管构建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