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鲁克有约 >  中外文化的撕裂与文明间冲突的提升
中外文化的撕裂与文明间冲突的提升
 钱慕白    本文来自 应许留白
2023年11月20日 02:13
  收藏
   

我记得小时候打开电视,都会看诸如《圣斗士战士》、《美少女战士》之类的日本动画片,日漫成为80、90后的共同童年回忆。

略长大后,电影院也引进诸如《007》、《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大片,有可能还有很多渠道可以看到欧洲乃至东欧的很多实验性、先锋性影片。当时的迅雷、EMULE、BT 也很流行,版权保护意识也不强,审查制度也较松,中外文化交融得非常充分。

直到出现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中国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军事、政治、军事的崛起,美苏冷战扩展到了南北对立。由此,各个领域、包括了文化领域也开始了各个层面的对抗,意识形态之争渗透到了所有的文化审查里。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听“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秒速五厘米》的那首百转千回愁断肠的片尾曲。当然,这部经典老片并没有在中国上映。

我在大学的时候参加过沪江网的法语字幕组,当时的字幕组主要翻译法国文艺电影,在论坛内大家交流观赏娱乐之用。但随着 YYETS 被收编进 SOHU 美剧频道,更多更多的字幕组面临着版权压力而解散,大家观赏学习的来源就少了。

而院线方面,中国引进外部影片的数量和质量也开始逐年下降,国产片的蓬勃发展异军突起。然而诸如贾樟柯之类的电影,是再也不能在院线看到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变化的呢?大概是发现去电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然后买起了优酷、爱奇艺等网站的会员吧。

在强烈的文化输出的旋律里,国产文化被越来越多的资源扶持——汉服、茶道、国学等突然在年轻人里也流行了起来,尤其是女孩子们喜欢的写真也有了很多古装写真的产品和商家。一时之间,民族的文化被突然提高到了很大的比重,而外国的逐渐式微。一张几千块的入门级古琴,十年来至少价格翻倍。

文化输出是什么呢?

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艺术、音乐、电影、文学、食品、时尚等方式,将其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传播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种输出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如电影和音乐,也包括无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文化输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影响其他国家和民众的观念和行为。

文化输出的作用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输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不同国家的人民能够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但近二十年来的文化输出,更多地是为了加强国家软实力:通过文化输出,国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积极的形象,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文化输出与文化霸权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强大的文化输出可以形成文化霸权,对较弱小国家的本土文化构成冲击。另一方面,文化霸权也可能引起反作用,促使人们更加珍视和保护本土文化。

文化输出不仅影响着国际关系和经济,也是文化多样性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例如,美国的文化输出就是世界第一,其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内容也非常美国的政治正确,传播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和观念。

所以,在意识形态相争的时候,抵制国外的文化产品也成了一种防御。但对立最终会造成交流环境的紧张和文化土壤的贫乏。在对抗激烈时,也会使得双方的受众关系受到损害。所以,某些极端主义、冷战思维的文化作品,当然也可以作为多样性来存在,但如果被加以大肆传播,就会掀起国际间文明的对立。

例如,最近在短视频里,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战歌被广泛推崇,亲俄的文化立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而中国访美央视也播放《黄河绝恋》,透露出不愿意加入后冷战选边站的立场。但俄乌局势的紧张使得短期内三角关系较难缓和,乌克兰本身的意识形态的分裂和身处北约东扩的前沿地缘就使得俄乌冲突是必然发生的事件。

两国发生冲突的根本在于文明的不同,这文明不仅仅是种族,还有文化,就是最简单的电影、音乐、饮食、信仰等等。

所以,文化上相互交融,就能减轻文明的冲突,但当某国一旦强势霸权进行的时候,那么文化相对较弱的国家就会面临乌克兰这样的情况。文化的交流一定是有保留的、循序渐进的。但保护主义的过度盛行乃至限制交流,必然导致文化的荒漠。

离开了90年代的百花齐放,现在成了中外文化的对垒。后面播放《黄河绝恋》后,不知道是不是有更多更精彩的文化可以交融。

我也想少看一些宫斗剧,多看一些包含高度文明内涵的作品。中国的,西方的,日本的,世界的。


*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文章来源:应许留白公众号

编辑: 钱慕白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